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亹”出来的腚上功夫——对话蒲剧名家解光礼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27

电子报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您能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吗?——一位80多岁的老人双腿翘起、双臂伸展,在舞台上自如地用屁股“走路”。他的身形清瘦挺拔,动作麻利得像小伙儿……

这是运城学院国家艺术基金蒲州梆子特技绝活青年表演人才培训活动的传习现场。老人名叫解光礼,原临汾蒲剧团副团长,著名蒲剧武生、导演。他所传授的功夫叫“亹(此处音wei)屁股”。

水袖、帽翅、纸幡……在持续一个月的培训时间里,各项独具特色的蒲剧特技绝活在传承中焕发光彩,而这种名叫“亹屁股”的功夫,更是散发出别样魅力。

“亹屁股”是什么功

“亹”的释义有两个,其一形容勤勉不倦,其二形容向前推移、行进。无疑,“亹屁股”当中的“亹”,取意第二个。

事实上,在晋南方言中,挪动的土语,发音就是“wei”。

这套专属蒲州梆子的绝活出现在本戏《春秋配》的一折——《采花》中,表现的是恶盗侯上官坠崖腿断之后,靠挪动屁股走路的情景。这出戏在舞台上已多年没有完整呈现,几近失传。

前进、后退、拐弯……记者在排练现场看到,81岁的解光礼一边做示范,一边讲解动作要领。舞台不大,但老人的气场很大。

“要把用力点集中在腰背上,两条胳膊是用来掌握平衡的……”在解光礼看来,技巧要服务于人物。同样都是“亹屁股”,但从侯上官刚开始因剧痛导致的笨拙前行,到求生本能驱使下的急促跳跃,其间会有幅度、频率和力度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人物痛楚与凶狠的两面性,实现由技入戏的升华。

解光礼是翼城县城关镇南关庄村人。早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晋南就有一个实力雄厚的蒲剧戏班,核心班底有8位,名曰“八条棍戏班”。70年代以后,蒲剧界逐渐流传“新八条棍”的说法,说的是蒲剧界8位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家。其衡量标准主要是“成过班,能导能演又能编”,其中就有解光礼。

始创者是安邑人

我国各大剧种都有《春秋配》这部剧目,但唯独蒲剧才有“亹屁股”特技。其创始人是解光礼的师父、蒲剧老艺人杨李敬。

“师父是运城安邑人,如果健在,现在都一百多岁了。”解光礼说,他一直在想,包括师父在内的那一代老艺人为啥能创出这么多特技绝活?现在看来,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为了讨生活——嗓音、条件不好,就得有自己的绝活,有“拿人”的戏,才能吃上这碗饭。

1960年,16岁的解光礼从翼城胜利蒲剧团被抽调到刚刚成立的晋南赴京青年团。次年,他开始跟着已经快60岁的杨李敬学“亹屁股”功。

那时候,团里都在备战进京演出,唯一的练功场要排本戏。折子戏的排练场地只能设在篮球场。

冬天,解光礼在街上扯了一块帆布,轧在棉裤上,然后铺一个厚垫子,就在上面练开了。辛苦自不必说,他整天腰酸背疼,裤子也磨破了好几条。

1961年后冬,解光礼的另外一位恩师常振都,又在杨李敬的基础上,对《采花》中的出场走边、飞脚上桌和“下涧”的技巧等进行了修改提升。

苦尽甘来,到了1962年开春,解光礼靠着“亹屁股”功,在省城演出中大放异彩,他的《采花》与团里另外两出折子戏,一下子演了20多天。

演出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记者采访解光礼时,问他这是啥功夫。他一时说不上来,只说土话就是“亹沟子”,也就是“亹屁股”。报道发表之后,“亹屁股”功从此定名,并逐渐叫响。

曾受郭沫若夸赞

让解光礼没有想到的是,1963年4月,在京演出的那段时间里,他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

据解光礼回忆,那次演出是在4月26日晚,演出剧目是王天明的《港口驿》。他作为团里的年轻演员,站在后排使劲地张望,激动万分。

更令解光礼没有想到的是,随后在中国科学院演出折子戏时,他的《采花》受到郭沫若先生的夸赞。

“当时我们在台上站成一排,郭沫若先生说《采花》不错,人这样走路还没见过。这出戏告诉人们,要多做善事,别做恶事,因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亹屁股’就是这个贼的下场”。

事实上,不仅仅是“亹屁股”功,但凡是传下来的蒲剧特技绝活,解光礼基本上都知道它的“窍道”在哪里。比如,甩翎子要用腰来带动,纸幡功要把腰背合为一体,蛤蟆功首先要把蛤蟆画到位。

“画蛤蟆有讲究,人的两只眼睛那里是蛤蟆前爪爪,眉心偏下部位是蛤蟆嘴,两只后爪爪要跑到头顶,得把头发剃掉。”解光礼说,蛤蟆必须画这么大,表演时主要表现主人公思考的过程。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戏曲四功五法都有讲究。

学员练得认真,老师指导得严厉。

解光礼说,他演《战铜台》,一门下去一个枪花,一口气就要把这玩意儿做完,做不完绝不能喘气。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武生要比其他行当苦,苦就苦在这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谁都会说,但它绝不是简单一句话,蒲剧青年演员要真正沉下心来,十年磨一剑!

“除了‘亹屁股’,蒲剧的武生绝活还有很多。比如,在《盗御马》中,演员要翻3个杠子,跟耍杂技一样,金丝缠腕、海中捞月,每个动作都有身段儿,全凭一只胳膊扭,难度特别大”。

近年来,解光礼致力于蒲剧传统剧目的恢复,为临汾、运城两地剧团排了不少大戏,曾获评“蒲剧功臣”称号。此次在运城学院的培训结束后,他又应邀给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二团指导传统剧目《银屏公主》。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在解光礼看来,“亹屁股”功的传承任重道远。他说,到现在真正学成这门技艺的,运城临汾两地总共不会超过5个人。

“我们这辈儿老艺人在世的也不多了,所以这次培训意义重大。年轻演员是蒲剧的未来,希望他们掌握好这些传统技艺,让蒲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记者 王斌 景冬波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