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给父亲画像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12

杨建国

父亲杨德禄生于1931年农历四月二十,卒于2009年农历九月二十二。父亲的一生说平凡也平凡,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说不平凡也不平凡,在他身上有着许多不同凡人的亮点。

父亲是一名伤残军人。1947年12月运城解放时,他才16岁,受革命影响,安邑完小没读完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王震纵队服役。在部队期间,他参加了瓦子街战役、宝鸡战役,经历了血与火的生死考验,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并被提拔到连部当了文书。闲暇时,他总会帮助战士写家书,深得战友们喜欢。在后来的一次行军打仗中,他不幸跌入沟崖,大腿骨折,先被鉴定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后升为二等乙级。父亲复员返乡后,受到了政府的优厚待遇,月月领取伤残军人抚恤金,年年春节前接到县民政局的慰问信和年画。我上解州中学时,也因父亲是革命伤残军人,在班里享受最高助学金。

父亲是村里的大会计。父亲有文化,脑子好,算盘打得又准又快,账目走得一清二楚,担任大队会计达18年之久,被群众称为村里的大会计。他每天都在和钱打交道,但做到了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他常说:“会计账是一个墓里一个鬼,不能捣鬼,也捣不成鬼,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父亲不仅自己不胡来,还经常教育我们,在外工作要干干净净,堂堂正正,不要占国家的便宜。

父亲是治家理财的高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农村机械化程度较低,谁家有牲口,谁家种地就不发愁,进而能够取得好收成。为此,父亲不辞辛苦,不怕麻烦,在家里喂了一头骡子、一头驴,骡能耕田,驴能下崽,生产不误农时,光景顺风顺水。经过几年努力,父亲不仅给我盖了5间新瓦房,还先后给两个兄弟娶了媳妇成了家。群众说:“还是大会计计划得好。”

父亲能写一手好字。他年轻时研习赵孟頫书法,经常在地上放块方砖,搅一碗泥水,用大毛笔在方砖上练字。他的毛笔字遒劲、飘逸、圆润、有骨,深受乡邻喜爱。他用这一技之长,为群众无偿服务了一辈子。他每年为乡邻过年写春联。来家里写春联的乡邻春节前络绎不绝,院子里铺满了写好的大红春联。他还为群众盖门楼写牌匾。至今,一些人家的门楼上,还留有父亲的墨迹。见字如见人,物是人非,令人感慨。他为群众红白事管账桌,一帮少则两三天,多则三四天,常常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家务事。但善有善报,我们家遇到盖房或红白事时,乡邻们也是积极帮忙,鼎力相助,这些都是父亲换来的“好人缘”。

父亲是孝悌文化的践行者。父亲的三叔三婶年老无人照料,他待叔如父,待婶如母。三叔年老时,他不仅给三叔添置了崭新的毛领大衣,还用自行车带着三叔到安邑照了老年相,三叔激动地说:“小存(父亲乳名)就是好。”三叔去世后,他料理完后事,又和母亲一起承担起了赡养三婶的义务,和三婶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一家人和睦相处,齐心协力,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全村人都夸三婶有福气。父亲的三哥无儿无女,29岁英年早逝。为了让三哥和其早亡的前妻合葬,时年仅23岁的父亲费尽周折,想尽了办法。父亲的五弟(堂弟)幼年丧父,是父亲和大爸、二爸一起帮助其从西纽村迁回张孝村,并拆掉两间磨房,将砖瓦和木料添给五弟盖了五间新房。这一桩桩传承着孝悌文化的好事,在村里传为佳话。

父亲是一座高山,让我们仰望;父亲是一座丰碑,让我们敬佩;父亲是一部宝书,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就让这山、这碑、这书,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吧!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