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以人为本守瑰宝——蒲州梆子传承的运城新范式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1

参加蒲州梆子特技绝活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的学员,练习纸幡功(上)和火彩(下)。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连日来,来自我市各大院团,以及湖南长沙、陕西渭南等地的20名戏曲精英,正在运城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蒲州梆子特技绝活青年表演人才培训。

这是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扶持之下,蒲州梆子(又称“蒲剧”)的故乡运城,高素质戏曲人才培养手段的再度提升。

磨技、育梅、塑魂……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运城市将高素质人才建设作为蒲剧传承发展的重要抓手,凭借一代又一代蒲剧人的坚守开拓、接续发力,将蒲剧传承发展、高素质戏曲人才建设紧紧抓在手中,使得蒲剧这个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磨技,涵养守正之根本

无技不成戏。

8月10日,运城学院,蒲州梆子特技绝活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火热进行中。

20岁的周杰是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二团演员,这次培训他主攻纸幡功,教习老师是一级导演李泉水。

纸幡功的魅力在于,3米长的纸幡“尾巴”在演员背部自如甩动,如行云,似流水。第一次练习之后,周杰因为腰疼,躺在床上半天起不了身。

戏曲界有这样的说法,“冻不死的青衣,热不死的花脸”,纸幡功演员同样也需要经受高温的考验。

因为需要用绳子紧勒在胸前,天气再热棉背心也绝不能离身。每次甩完纸幡,汗水一定会将衣衫浸透,皮肤也必然留下道道勒痕。苦固然苦,但周杰练得认真。无数次甩动之后,他欣喜地发现自己突然就找到那个“巧劲”了。李泉水鼓励他说:“现在把这绝活传给你,你还要继续往下传呢!”

在本次授课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吉有芳讲解了椅子功、跷功的关键要领。艺无止境,精益求精,是她给学员们的嘱托。而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艺华认为,新时代的青年戏曲演员,唯有科学掌握基本功训练和活学活用的表演能力,才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州梆子起源于运城永济(古称“蒲州”),是中国梆子腔系的母体,得“梆腔鼻祖”之名。它不仅以表演程式丰富著称,更凭借多达30余种的特技绝活为业界仰视。

运城学院音乐系负责人杨高鸽近几年对这些蒲剧特技绝活作了整理,发现一些特技已在舞台绝迹。

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的“甘霖”此番能浸润蒲州梆子特技绝活,彰显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导向。它无疑能让蒲梆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成为高素质人才“守正”的丰沛底气和健硕直根。

育梅,20载花开66朵

7月13日,安徽安庆,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展演现场。

13岁的武奕汐一上台就成为焦点——她右臂绑扎的白色绷带分外显眼。因为练功骨折,小奕汐伤未痊愈便登台参赛。悲愤的唱腔、飞舞的水袖,她小小年纪台风稳健,伤臂非但没有影响她正常发挥,反而为其表演平添了几分风骨,最终与“同门师妹”张依钒双双摘得个人项目“小梅花”。

如武奕汐和张依钒般的孩子,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已经培养了几十茬。从2005年至今,该校已累计收获“小梅花”66朵,早已形成令全国业界称道的“运城小梅花现象”。

在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闫慧芳看来,获得“小梅花”是一个良好开端,它必将成为激励孩子前行的强大动力。

运城戏曲底蕴深厚,13个县(市、区)皆有专业剧团,且村村有戏台。现如今,一茬茬“小梅花”作为新生代戏曲演员中的佼佼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已经成为全市各专业剧团的“台柱子”。

近年来,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始终将人才视为艺术传承的根基,系统性构建“小梅花培育工程”,依托“三团一校”,形成“招生-培养-就业”闭环,同时设立名家工作室,借“大梅花”催生“小梅花”。

塑魂,德艺兼备写精神

高素质蒲剧人才,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有精神。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戏曲系教师贾锐本就是从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16班脱颖而出的,在她看来,戏曲人的精神能够让人受益终生。

“可以说,16班的所有老师影响了我们那代人。为什么我现在愿意加班加点给学生排练,因为当年我们的老师都是这样心无旁骛、无私奉献的。我的师父景雪变更是如此。”贾锐说,那时候他们没有假期,老师们也没有,凡有空闲一定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就算到现在,她有啥问题,还会去找师父把关。

贾锐说,自从学了戏,就与寒暑假“生死离别”啦——做学生时遇到师父景雪变的严要求,根本就没有休假的念头;进了团,师父会请其他剧种的名师利用假日来指导,双休日过得也是有数的;进了学校,她又把寒暑假全交给了学生。“师父的这一棒,我一定要接好,蒲剧传帮带这一好传统在我这里也一定会承接好再传下去”。

事实上,一代代蒲剧人所接续传承的精神,除奉献内涵之外,还有精益求精、苦练技艺的那一份执着。

规范,育才方式在嬗变

过去学唱戏,都是师傅带徒弟,凭的全是口传心授。

如果说师承制是活态传承的灵魂,那么院校教育就是规范化育人的基石。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的制度设计,无疑将二者作了深度融合:

一方面将口传心授纳入课程体系,由戏曲名家、名师把《挂画》《拾玉镯》等经典剧目的表演精髓代际相传;另一方面打破身份壁垒,让演员带着舞台经验走进课堂,教师则参与剧目创作提炼教学案例。这种双向转化既破解了“教演脱节”难题,又赋传统艺术以时代生命力。

如今,该艺术院已探索出“教学、科研、创作、演出”四位一体的全链条育人模式——编写校本教材,深入进行蒲剧表演体系研究;排演新编和传统剧目,用舞台经验反哺课堂;融入文旅产业,形成“以演促教、以文兴旅”生态循环。

在规范化戏曲教学方面,运城学院也在不断进行着探索。2017年,该学院成功获批戏曲表演本科专业,填补了山西省内培养高等戏曲表演人才的空白,8年已累计招生150人。

“最近,我们联合西安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借助仪器采集学生的喊嗓、念白等,进行个性化训练。”杨高鸽介绍,他们还谋划编写系列教材,让蒲剧教学实现体系化。

“俊英腔”创始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武俊英认为:“人才培养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不冒进又不拘泥,要在传承中赋予蒲剧新的生命力。”

展望,蒲剧艺术正青春

蒲剧人才培养同样也是一个播种与收获的过程。而运城浓郁的本土戏曲文化氛围,无疑成为滋养“小梅花”种子快速发芽成长的优质土壤。

自2013年起,运城就持续开展免费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场次累计超两万,受惠群众超千万人次。

去年4月起,由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景雪变工作室发起的戏迷培训活动受到广泛关注。该活动致力于培养蒲剧表演民间新生力量,对戏曲人才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抖音平台上,“东方有戏”的粉丝量已达37万,获赞460余万。这个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孔向东打造的直播账号,解锁了蒲剧传承新密码:“既守得住乡土,也走得到远方”,扎根在戏迷与传承者的双向奔赴中,自然能在新时代生发出新枝芽。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期望未来能培育出更多既精通戏曲创作,又熟悉文化旅游的人才,通过沉浸式演出、文创开发建立产业反哺机制。李泉水则强调,蒲剧人才的行当要齐全,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缺一不可。

“我们将坚守‘以人为本,传承戏脉’的初心,拥抱‘让老戏唱出新声’的变革,让我们的蒲剧艺术从河东大地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山西省蒲剧艺术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贾菊兰说。

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景雪变也对新生代演员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坚守初心、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众望,为蒲剧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共同守护好这块文化瑰宝!

记者 王斌 景冬波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