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成语控”,九旬翁!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7

在现代网络语言环境中,“控”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热词,借以形容一个人对于某样事物的痴迷与醉心。没想到,在中心城区水岸华庭小区,记者日前遇到了一位92岁高龄的“成语控”达人。

老人家名叫王新正,脸色红润,面容方正,腿脚灵便,双耳及颌,只是略略耳背,与人交流时嗓音反而更显洪亮。老人邻居介绍说,这老先生可不寻常,前年才拿过一个“专利”,有证书呢!九旬老翁获“专利”?这绝对是桩新鲜事!

老人的家属很快从家里取来相关证书,原来是经由山西省版权局核发的作品登记证。证书由国家版权局统一监制,登记号为晋作登字-2023-A-00000231;作品名称为主题闭环成语接龙;作品类别为文字作品;创作完成日期为2023年6月1日;登记日期为2023年6月30日。证书上,大红色的山西省版权局作品自愿登记专用签章极为醒目,著作权人一栏填的正是老人家的名姓。

利用数年时间,王新正老人借助我们中华民族的成语宝库,分金木水火土、天地日月星、东西南北中和工农商学兵4个主题,用顶针、回环修辞格,依照主题诸字,逐一作首,共排列了20列成语长龙,每列成语八九十条不等,直至结尾成语之末字,又回归于全列成语首字,从而形成闭环。据粗略统计,老人全系列作品,总共调遣使用了1500条左右的成语。

王老生于1933年2月4日,农历癸酉年正月初十,恰值当年立春日。长辈给立的“新正”的名字倒也真是合时。因为出身寒门,少年时代的王新正仅有过短暂的求学经历,用老人的话说,参加工作后各种登记填表,文化程度一栏自己都斗胆填了“小学”。其实心里很清楚,就咱认的那几百个字,填“小学”都高了,算是高配啦!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能识文断句、写写画画,说起来也算是有一技之长了。老人17岁参加工作,一崩子在乡下干了三十几年,白里黑天都是与“三农”打交道,说农民的话,吃农家的饭,文化程度固然不高,却也不至于搭住车耽误事。那些年,他跟着老领导、老农民,积攒下一肚子古经,也踅摸到了最接地气的工作方法,成长很快。老百姓平常最爱说歇后语、顺口溜,一张嘴就让人开心得不行。当时有个同事叫吴仕之,墨水显然喝得饱,说话干梆硬脆,时常会冒出一些四个字或八个字的“日洋”词,干啥都很上心的王新正跟着记了不少。后来,随着阅历与才干的齐头并进、水涨船高,才知道人家老吴当年挂在嘴边的那些四字八字词叫“成语”。

一番闲谝下来,老人精神头更足了,像是开了挂,拿“金”字那列现场给记者作演示:“金玉良言、言听计从、从容不迫、迫不及待、待人接物、物极必反、反躬自问、问道于盲、盲人瞎马、马到成功、功德无量……难分难舍、舍己救人、人忘物在、在所不惜、惜墨如金。”就像相声演员说贯口,一组83个成语老人一气呵成,吐字清晰,快而不乱,全无磕绊,用时仅两分钟多点。

叹为观止,难以置信,这竟然是一位92岁老人,事先未作任何准备之下的临场发挥!

面对记者感叹,王新正老人悠悠地说,年纪大了,表现也大不如从前啦。老人亲属告诉记者,老爷子是个极为自律的人,作息规律,凡事有度,做什么都很有章法,健康状况很好,体检报告所列的身体各项指标,比他们做小辈的都要正常。

了解后才知道,老人在成语方面真正发力,还是60岁退休之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退了休的王新正老人到北京帮助二女儿经管孩子,偶然在书柜里发现了一本成语词典,得空了就会翻着看几页。看得多了,记住的也多了,慢慢就迷上了成语接龙的游戏。

“那时候科技不发达,成语接龙不容易,为找个合适的费死气力了。现在多好,动动手指把手机点开,上网一搜,一下就能给你好多套方案。说实话,要是不借助现代化的通信手段,我完成20组主题闭环成语接龙还不得到猴年马月了?”王老先生不藏不掖,给记者讲了自己的诀窍。哈哈,这王老爷子敢情还是个活跃在网络信息潮头的冲浪高手呢!

老人亲属告诉记者,老爷子迫于年事,近些年很少下楼活动,与外人交流,信息来源除了儿女,就是随身携带的那部智能手机了,看新闻、查资料、解疑惑、刷抖音,玩得很溜。老人也顺势从衣袋摸出手机,熟练地将屏幕解锁,打开备忘录里存贮的文档,补充说:“好东西你用惯了根本离不了,成语接龙在省上登记成功后,感觉还有修改打磨的空间,后来我专门腾出时间,把它们一个字一个字敲进手机,存成电子版,不管你咋样修改,都是齐齐整整的样子,还真是方便。”

老人深有体会地说,年纪大了脑子万万不敢闲置不用。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这不假,但记性其实才真正是老年人的底气。老年人的好记性,一靠勤使唤,就是要自己难为自己,硬性去背些东西;二靠好窍门,就是要找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说到这里,老人举了自己早年间如何记忆水浒一百单八将诨号与姓名的例证,几十年过去了,现今肯定记不全了,但准确说出一多半来应该没什么问题。

采访归来,王新正老人的形象久久盘桓于脑际,难以消散。永久性保持适度学习状态,不间断努力适应新生事物,无疑是他对抗衰老的方式且已屡被证实有效。老人家晚岁的健康状况与精神状态,足让人钦羡不已,心生感佩。任何一段人生,固然都无法模仿,更不容复刻,但我们从别人的故事当中完全能够借鉴到方法、塑造出精神。

王新正,这位92岁高寿老人的人生智慧与智慧人生,鞭辟入里、明白晓畅地告诫我们所有人——年龄从来都不是止步裹足的理由,多姿多彩也绝非某个年龄时段的专属或特权!

记者 郭瑞倩 实习生 续思颖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