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河津市赵家庄街道三兴村:以“产业旺”促“乡村兴”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8-11

干净整洁巷道

近日,走进河津市赵家庄街道三兴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津龙苑住宅楼二期工地塔吊林立、忙碌有序;西窑沟民俗村内游客络绎不绝、欢声笑语;红色教育基地研学团队频繁来访……作为运城市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排头兵,三兴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兴村、治理强基”的发展路径,村“两委”立足基层、定位一线,率先发力,以严实作风守好基层治理前沿阵地,努力实现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谱写了一篇富有晋南特色的基层治理新篇章。

擘画基层治理蓝图

三兴村由赵家庄街道原新赵、石庄、新兴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三个村庄资源各具特色,新赵村地处城市扩张带,交通便利;石庄村荒沟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新兴村是河津地下县委旧址所在地,红色资源厚重。几年前,街道党工委科学整合,成立三兴村党总支,统一管理村务,统筹转型发展,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推动下,三兴村村“两委”成了推动这场变革的“主心骨”。三兴村党总支书记陈二栋常说:“基层治理不是纸上谈兵——我们要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真切可见!”

几年来,村“两委”干部每日奔走在工地、农贸市场、民俗村和红色教育基地之间。他们不断通过实地协调推进,确保各项工作精准落地。

2023年,三兴村依托新赵村的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津龙苑农贸市场和“安居工程”住宅楼二期两个核心项目。住宅楼二期总投资1.8亿元,涵盖7栋住宅楼及配套党群服务中心、红白宴会厅,解决了400户村民住房难题,同时通过门面房出租年增收50万元,形成“居住-服务-收益”良性闭环。农贸市场采用“村集体持股+商户合作+农户就业”模式,设200个摊位,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预计带动3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打造集体经济‘造血机’,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村民。”陈二栋告诉记者,在村“两委”的督促和推动下,两个项目稳步推进,村集体年收入预计由80万元提升至380万元,基层治理资源调配能力显著增强。

激活文旅资源潜能

此外,三兴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和民俗资源,打造“红色+民俗”品牌,推动乡村旅游与治理深度融合。

“没想到窑洞里还能喝咖啡!”在西窑沟民俗村的窑洞主题咖啡馆内,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李女士赞叹不已。这个依托土砖窑打造的西窑沟民俗村,如今已成为集餐饮、观光、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设置了农耕、养殖、民俗、娱乐体验区,采用“土地流转+务工+分红”模式,让村民由“农民”变“股民”,实现农旅联动增收。

当地的中共河津地下县委旧址等多处革命遗迹,成为人们前来学习体悟的热门地点。在这里,三兴村党支部利用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廉政教育课堂,深入挖掘河津革命历史。数据显示,如今,这座红色基地年接待团队可达1.2万人次。此举也带动了农户销售土特产30余万元,形成红色资源向乡村振兴“红利”的转化。

此外,村“两委”还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纠纷调解等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农贸市场消费券,极大激发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陈二栋感慨道:“乡风文明是一条‘软实力’的长效路,带着村民一起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才有‘根’。”

健全长效治理机制

今年,三兴村示范区建设被列为“一把手”工程,村“两委”带头落实“八个更加”目标,建立起“街道党工委统筹-村党总支落实-党员中心户包联”的三级责任体系,制定14项任务清单并实行月调度机制。

在基层网格化治理方面,该村网格通过优化成为“党建+产业+治理”三维网格,村“两委”成员与党员带头,深度包联周边市场商户及工地工人,成功化解矛盾纠纷超30起。

此外,三兴村还实施“三张清单”管理,明确村级事务42项、便民服务28项,做到干部照单履职、群众按图办事。

 组建“五老调事”调解队伍也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在三兴村,由老党员、退休教师等组成调解队伍,让当地的信访量显著下降。同时,每月举办“恳谈会”,也在不断收集民生诉求,并将其全部纳入整改台账,确保诉求得到有效回应。

如今,在村“两委”的主动作为下,三兴村不断从“输血帮扶”向“造血自强”转变,从“单打独斗”向“联建共治”迈进。

赵家庄街道内有一句这样评价三兴村的话——“他们探索出的‘产业驱动型’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全街道推广的典范。”

站在津龙苑高楼远眺,田野与楼宇交相辉映,这片土地正以党建为笔,奋力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答卷。

记者 刘凯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