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奋楫争先逐浪高 勇立潮头满目新

——我市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述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5

黄河臂弯揽青绿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积极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努力探索一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

运城处于黄河臂弯,全境属黄河流域,共流经8个县(市),流长345公里,占全省的35.7%,是山西黄河岸线最长的市,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流域面积的14.4%。

和美乡村“样板村”——平陆县圣人涧镇寺坪村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运城考察,作出重要指示,为运城落实国家战略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谆谆嘱托是千钧重任,殷殷厚望是深切关怀,落实国家战略、抓好黄河治理,是运城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系统谋划:谋篇布局擘画蓝图


旅游公路 串景成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芮城段)

新征程上,我市锚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立足域内优势,努力创造可借鉴、可复制的运城经验和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先行之路。

——顶层设计:从规划先行到政策支撑。黄河保护,规划先行。运城市率先在全省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年,为更精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对规划进行了修编。相继编制32个专项规划,颁布17个地方法规,形成“总规划+专项规划+地方法规”的“1+N+X”制度框架。

全球视野 开放发展(运城盐湖国际机场)

——先行示范:从探索求新到运城路径。运城市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省委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同时结合运城实际,因地制宜,印发了《运城市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聚焦七大战略部署,提出抓好六个先行示范,明确2025年重点工作措施,清单化列出168项具体创建工作和274个年度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20.9亿元。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奋力蹚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区域协同:从打破壁垒到共治实践。国务院批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后,运城联合三门峡、渭南、临汾三市创新体制机制,打破行政边界,建立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生态环境联保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协作、文旅互融互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打造沿黄绿色生态廊道,联合签署《区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实现“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司法审判”联动筑牢黄河安全防线,共同唱好“黄河大合唱”。


跨境电商 蓬勃发展(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跨境电商展区)

生态筑基:绿水青山永续传承

我市始终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全方位实施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大力推动“退盐还湖”,奋力打造山水相映、古今交融、产城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科技立身 强势“领跑”(盐湖区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污染防治: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实施总投资115.9亿元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87个,全面取缔了黄河、汾河干流沿岸1公里内污染企业,10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黄河干流(运城段)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

——生态修复:开展系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549.7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76.41%、湿地面积3.83万公顷,均居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31.52%,位列全省第二。地下水超采量由2.2亿立方米减少至1.1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累计修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515个、面积954.3公顷,走在全省前列。


关帝祖庙 文脉悠长(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

——保护利用:推进山水城融合发展。近年来,运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研究编制《运城山水城融合发展综合片区项目策划方案》,统筹“盐梦长廊”与“盐颜悦色”“中条外滩”协同发展,注重文商旅融合、古今交汇、人水相亲,打造特色鲜明的“河东记忆”“晋南农庄”“城市阳台”“创意空间”等精品板块,扎实推进盐湖生态保护治理、历史文化传承、文旅商融合发展等领域项目建设。

农业焕新:做优做强农业体系


引黄灌溉 惠泽民生(尊村引黄一级站加速从黄河提水,保障灌区灌溉用水)

我市以特优农业、工业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四个农业”为方向,示范推广“南粮北植”“南菜北种”“南茶北移”“南鱼北养”模式,聚焦优质果蔬、饮品酿品、主食糕点、中药材、肉蛋制品等五大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全产业链升级,打破传统农业地理边界,重塑“三晋粮仓”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优”农业,新认证“圳品”“绿色食品”等48个;水果多达169种,出口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76个国家和地区;“夏县西瓜”“稷山板枣”“万荣三白瓜”“闻喜煮饼”“绛县维之王”等一批优秀农业品牌成为“运城名片”;全市小麦占到山西省的55.7%,苹果占到山西省的63%,蔬菜占到山西省的23.8%,渔业占到山西省的47.6%,成为山西省的“粮囤子”“果盘子”和“菜篮子”。

工业转型:新质动能引领发展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 史耀琪 摄

我市依托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产业转移优先承接门户。加快绛县绿电产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万荣县开展绿电园区批复实施,开展“政府+链主+园区”招商,省级产业链营收突破1200亿元,2个省级专业镇营收增长10%。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炼钢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0%以上,焦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100%。充分发挥“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牵引作用,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重点培育精品钢、碳基新材料、铝镁精深加工等10条产业链,形成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化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工业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园区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实现数字经济规模增长1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1%。

文旅融合:千年文脉活力绽放


绿色转型 提质增效(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精品钢生产车间)

我市充分发挥“国宝第一市”资源优势,倾力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坚持以文引流、以旅聚势、以商增值。围绕黄河文化、根祖文化、德孝文化、关公文化、池盐文化、道教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出《忠义千秋》《永乐宫纪事》《关公颂》《黄河颂》等一批精品力作。积极发展首发、旅游演艺、非遗文创、低空旅游、数字文旅等经济新业态,高标准举办关公文化旅游节、“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自驾游等文旅活动。运城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被央视评为深受欢迎的小众旅游目的地和古建游热门打卡城市。

开放赋能:构筑内陆开放高地


万荣县荣河镇水稻产业欣欣向荣 张怀心 摄

我市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运城机场航空口岸等对外平台优势,持续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倾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全市进出口实绩企业达216家,进出口国别(地区)达110个,与“一带一路”沿线44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全市进出口总额连续3年突破百亿大关,总额排名全省第二。

全市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达69家,对外投资完成6081.5万美元,位居全省第二,跨境电商出口总额达9.6亿元。

运城机场航空口岸成为全省唯一口岸要素配置齐全的支线机场口岸,通达国内外36个城市,开通中国香港和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航线,客运量突破2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7000余吨。

绛县绿电园区分布式光伏项目

民生为本: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群众深度参与”“财政小市如何做好‘千万工程’”等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全市累计建成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6个。值得一提的是,芮城县陌南镇庄上村被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全国首个“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

黄河滩涂 产业向新(临猗县薛公滩发展黄河大闸蟹产业)

我市坚持“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4%、生活污水集中治理率达34.6%。落实山西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健全完善“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年度实施计划”的城镇化建设工作体系,启动城镇化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工作,省级试点县新绛县谋划骨干项目21个,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

从生态治理的“运城精度”到产业转型的“运城速度”,从文旅融合的“运城深度”到开放发展的“运城广度”,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运城特优”到新型城镇化的“运城特色”,如今的运城,勇立潮头的信心更加坚定,奋勇争先的干劲全面点燃,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绚丽画卷正在迤逦铺展,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华彩乐章已在河东大地全面奏响!

七彩瑰宝 涅槃重生(运城盐湖)

河津市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