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30
记者 南 辽 张君蓉
一重点工程现场,十多台工程机械正以“满负荷”状态推进路基施工,附近村几名村民开着挖掘机堵住施工通道,声称“不给补偿誓不罢休”。几年前,这样的闹剧在河津市清涧街道辖区时有发生。曾经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扎根基层30余年的“老公安”武生文上任清涧派出所所长后,立足辖区10个村庄、4个社区、34家规上企业的复杂环境,带领全所民辅警以平安建设为主抓手,通过多元解纷、警企联盟、智慧警务等一系列举措,不仅让一度频发的挡工事件清零,更探索出一条优化营商环境与创新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从“单兵突进”到“多元共治”,清涧派出所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转化为破解阻工难题的“金钥匙”。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清涧街道涉企阻工案件同比下降100%,群众对公安机关满意度跃升至100%,生动诠释了“矛盾化解在早、处置在小”的治理智慧。
“敬”化干戈
多元解纷协作促善治
河津清涧,是“相敬如宾”典故的发生地。清涧派出所深挖本土“敬”文化精髓,将其巧妙融入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郤缺矛盾调解室”。在“郤缺矛盾调解室”的墙上,“相敬如宾”的典故与“法理情”三维调解模型交相辉映。这个以春秋时期“相敬如宾”典故命名的调解品牌,创新构建起“文化浸润+制度创新”的治理范式。退休民警谢振刚对此深有感触:“过去调解靠嗓门,现在调解靠文化。当村民听着郤缺夫妇耕读传家的故事握手言和时,调解就变成了文明的传承。”
“郤缺矛盾调解室”不仅吸纳退休民警坐镇,在职民警亦是调解主力。他们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敬”化人,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群众对警察高度信任,“有问题找警察”是常态。然而,面对宅基地、婚姻、劳资、经济等复杂纠纷,单靠警力有时力不从心。
为此,“郤缺矛盾调解室”联动司法所、法庭、自然资源等部门,构建起多元解纷协作机制。无论是宅基地纠纷的“历史旧账”,还是婚姻、劳资、经济的“现实难题”,在这里都能找到对应的解决路径。“我们司法所与派出所紧密配合,目标一致:解民忧、办实事、护发展。”清涧司法所所长赵瑞霞如是说。
清涧街道辖区企业云集,涉企纠纷的化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一起围绕山西铝厂原煤气分厂闲置土地的“多角纠纷”极具代表性:承租人李某建厂遭村民“挡工”,支付“好处费”后,又冒出持有旧租约的村民郭老汉索要地租,历史欠租、地界不清、协议效力等问题盘根错节。武生文迎难而上,抽丝剥茧:先请自然资源部门厘清土地权属;再督促村委会归还李某借款,理顺李某、郭老汉、村集体的租金支付链条;最后引入专业测绘,以实际数据为准平息面积争议。一套“组合拳”下来,历时一年多的顽疾终得圆满化解。
调解的智慧,在于法理情的交融。前段时间,在文化广场施工工地,因施工队未按规范在民房后预留安全距离,导致两户村民房屋面临隐患而“挡工”。派出所并未简单“灭火”,而是直指要害:向施工方讲理——违反建筑规范;讲法——侵犯乡邻权益;讲情——未事先沟通伤及乡邻和睦。最终推动责任方道歉,并请专家论证补救方案,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群众索要5万元补偿的无理诉求自然消弭。武生文感慨:“群众激动时,一句公道话就是‘灭火器’;找到症结,公平方案才是‘定心丸’。”3年时间,近200面由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诉说着他们对派出所调解工作的高度认可。
沿黄警务
筑牢生态治安双屏障
在河津龙门景区,乘船入河,两岸峭壁耸立,浊浪排空,声震如雷。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河津段串起龙门、“浪漫沙滩”等胜景,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热门地。然而,壮美之下暗藏风险:河道嬉水、落水隐患,私挖滥采、非法排污等生态威胁,守护母亲河与游客安全,成为清涧派出所的重要使命。
2024年,“沿黄龙门警务室”在龙门景区内成立。警务室配备1名民警、2名辅警、3名景区工作人员,依托高清监控、巡逻车、无人机、冲锋舟等装备,日夜守护着这段黄河的安宁与清澈。“巡逻是我们的日常,眼睛得时刻盯着河岸。”警务室民警武文宏介绍,“发现非法采砂、排污等行为,立即上报派出所联合查处。更重要的是劝导游客,反复提醒家长看护好孩子,远离危险水域。”
警务室不仅是生态“前哨”,更是生命“守护站”。2024年6月25日下午,一名来自陕西韩城的男孩小马,因高考成绩不理想与家人发生争执后产生轻生的念头。他在龙门景区一小摊给家人打了一通充满诀别意味的电话后消失。摊主警觉,飞奔至沿黄龙门警务室报警。民警火速行动,争分夺秒沿河搜寻,终于在男孩做出过激行为前将其找到并安全交给心急如焚的家长。面对类似的紧急救援,“沿黄龙门警务室”已建立起与景区、蓝天救援队乃至对岸陕西韩城警方的快速联动机制,让黄河天险边多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警企联盟
织密防控网络护发展
清涧街道34家规上企业星罗棋布,护航经济发展是派出所的重中之重。如何将有限的警力与企业庞大的安保资源拧成一股绳?清涧派出所的答案是:创新“警保联动”,打造“清涧治安巡防联盟”。
2023年6月,一支由派出所主导、从辖区50余家企业精选出的85名高素质保安组成的专业化巡防力量,组成“清涧治安巡防联盟”。该联盟下设阳光、龙门、清涧、康家庄4支巡逻队,配备统一巡逻车辆,24小时穿梭于企业厂区、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实现辖区防控“全覆盖”。派出所为联盟制定了章程、会费收取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等规定,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在派出所指导下高效运转。“我们用不同颜色清晰标定每支队伍的巡逻路线。”武生文指着地图介绍,“巡逻队伍按照规定在企业内部及周边地区开展巡防工作,确保巡防无死角,护航企业安全发展。”
2024年4月10日凌晨2点,阳光巡逻队在巡逻过程中敏锐察觉异常,当场擒获潜入厂区盗窃的犯罪嫌疑人夏某林,为企业挽回上万元损失。联盟成立至今,已累计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共计16名,先期处置各类警情138起,参与重大活动安保6次,救助、服务群众17人次。企业主安心了:“巡逻队常在,贼娃子不敢来!”老百姓踏实了:“治安越来越好,有他们一份功劳!”
清涧街道警企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强化培训、责任共担,实现了治安管理效能和质量的“双提升”,为辖区经济发展营造了暖心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应急联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警企联盟”已成为清涧优化营商环境的闪亮名片。
智慧警务
绘就平安乡村新图景
盛夏7月,步入河津市清涧街道康家庄村,宽阔整洁的道路旁,一排排两层别墅错落有致,庭院花草飘香。中心广场的大屏幕播放着新闻,公园里老人含饴弄孙,运动场上青壮年挥洒汗水,欢笑声此起彼伏……一幅“环境优、百姓乐”的和美乡村画卷跃然眼前。这份宜居宜业的幸福安宁,离不开“智慧警务”的强力支撑。
作为整体搬迁新村,康家庄村规划科学:住宅、道路及公共设施、绿化各占30%、30%、40%。为了做好治安管理,清涧派出所在此率先引入“智慧警务”:高清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智能门禁覆盖全村,数据直联警务室和派出所综合指挥室。“陌生人进村,系统自动追踪;有违法苗头或安全隐患,平台实时报警。”科技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技防是基础,人防是关键,心防是根本。”清涧派出所副所长杨杰强调。派出所民警定期入村巡逻、开展反诈宣传。村里则将区域精细划分为三大网格,下辖村民4个区、单元楼1个区,实行网格化管理。网格长深入网格范围内走访,第一时间感知矛盾、介入调解;复杂问题由村“两委”在调解室化解;重大情况则联动派出所处置。村治安巡逻队穿梭于街头巷尾,成为移动的“安全灯塔”。“我们坚持每月党课讲安全,定期召开治安形势分析会。”康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吕永会说。村里为所有住户建立“一户一档”,提供就业信息咨询、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申报、证照帮办等5大类29项便民服务,并为老人发放生活补贴、节日福利,代缴医保,用实实在在的关怀,将平安和谐深深植根于村民心中,康家庄村正成为清涧派出所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的智慧样本。
从“郤缺矛盾调解室”的文化浸润,到“智慧警务”的科技赋能;从“沿黄警务”的生命守护,到“警企联盟”的创新实践,清涧派出所的探索证明:新时代“枫桥经验”既是基层治理的智慧经验,更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方法。当科技之光与人文之韵交织,当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共鸣,基层派出所正书写着平安中国的生动注脚。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古耿热土上,“枫桥经验”的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继续荫庇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沃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