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6
从铁粉芯到高性能铁镍磁粉芯,山西东睦磁电有限公司的“软磁”产品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在高端制造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从PE膜到PP膜、防水透气膜,山西蓝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持续攻克“既要强度,又要薄度”的技术矛盾点,在湿法锂电池隔膜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从高技术仿制药到创新药,从儿科药到成人药,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前沿新兴领域,在传承与创新中勇往直前;
……
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刻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加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并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我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放眼全市,“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成形成势,全市已形成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今年1月至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完成省定目标,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总量的24.4%。近日,记者走进我市各大企业,感受新质生产力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澎湃动力。
智造主导 产品升级
盛夏的东睦磁电,生产场面热火朝天——高纯还原铁粉经过表面绝缘包覆,混合黏合剂来到压制工序。数十台压机上上下下有节奏地工作,在“哐当哐当”的声音中,一分钟上百个磁环压制完成。机械臂紧张地进行捡拾,将磁环送入下一道工序。
压制区检测室内,一名工作人员将检测设备搭在磁环上,电脑屏幕上立即出现一串产品参数。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主要是对压制出来的磁环进行感量测试和DC测试,每天检测几十批。后续的热处理、含浸、去锐边、喷涂等工序都配备了专用检测室,这样才能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环形磁环、U形磁芯、块柱组合件……东睦磁电产品种类丰富,涵盖从铁粉芯到高性能铁镍磁粉芯等全系列金属磁粉芯,广泛应用于家电、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5G通信等领域。这些产品的优势在于以磁敏感材料为原材料,通过特殊工艺使得产品导磁性能更好、体积更小,在高端市场上具有明显技术优势。
产品优势的塑造需要通过产品特性、生产工艺、市场策略等多维度构建,也需要智能化生产作为技术支撑。
为有效提升产能和生产效率,东睦磁电持续推进设备更新改造和智能化生产。公司投资1.5亿元对100多台制造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日产能从80万件提升到100万件,生产全流程时间从10天缩短到5天至7天,生产自动化普及率超过80%,效率提升50%。“以压制环节为例,去年机械臂批量投用后,一个工人可同时管理5台压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成品率提高了10%左右。”东睦磁电综合部部长姚雷说。
在成本上,东睦磁电也具备优势。2004年,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成立山西东睦华晟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东睦华晟每年可生产粉末冶金结构零件1.7万吨。2022年,东睦新材料集团出资成立东睦磁电,并投资7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磁敏感材料项目。
东睦磁电所用原材料来自与其一墙之隔的山西鑫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据了解,鑫晟新材料所产水雾化铁基粉末和气雾化软磁粉末有60%都供给了东睦磁电和东睦华晟,实现了原材料就地消化。
“除了巩固现有优势,公司也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公司最新研发出可应用于比亚迪汽车充电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中的软磁产品,这些产品采用模块制作工艺,所用原材料性能更优,适用于‘大电流’场景,市场前景很好。”姚雷表示,将依托集团优势,联动东睦华晟、鑫晟新材料在临猗打造全国性粉末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
东睦磁电是我市粉末冶金新材料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也是我市推进建设“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成果。
在新材料产业上,我市明确提出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的目标。依托银光华盛、中铝山西新材料“链主”优势,重点建设轻质化铝镁合金产业链;依托山西建龙、北方铜业、阳光焦化、永东化工等“链主”企业,加快打造铜基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延伸碳基新材料产业链;鼓励中磁科技等企业重点发展低稀土含量永磁材料,推动产品由初级向终端转变。
技术支撑 应用拓展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锂电池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隔膜作为锂电池的“心脏瓣膜”,对电池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走进山西蓝科途生产车间,眼前的场景令人惊叹——宽幅7.5米的生产线上,一卷卷洁白的塑料薄膜如丝绸般缓缓舒展,在设备轰鸣间完成牵引、纵拉、横拉、萃取、定型等工序。这里生产的锂电池隔膜厚度仅5微米,且布满微孔。5微米的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如此薄的一张膜,却承担着隔离正负极、保障电池安全的重要使命。
“别小看这层塑料膜,这可是电池的‘安全铠甲’,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容量、寿命和安全性。”山西蓝科途党支部书记杜跃刚介绍,山西蓝科途成立于2018年,隶属于青岛中科华联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湿法锂电池隔膜的工艺研发、制品生产和销售服务,可年产锂电池隔膜12亿平方米,年产值超7亿元。
如今锂电池隔膜的市场一片蓝海,在国产化进程的加速下,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市场空间持续扩大。山西蓝科途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很难想象在多年前这项产品尚未国产化。
国内锂电池隔膜行业起步时间晚,2010年前依赖进口,2010年到2017年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直到2018年左右国内隔膜市场才基本实现国产化。制约隔膜产业发展的难点有两个:资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
据杜跃刚介绍,单条锂电池隔膜生产线需投入上亿元,投资规模较大。山西蓝科途产能高效落地的背后,是“设备+基地+工艺”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依托母公司青岛中科华联自主设计制造的隔膜生产线,山西蓝科途实现了工厂规划、设备调试、工艺优化的全方位协同。再者,青岛蓝科途2018年投产,专注于装备研发与工艺验证,山西蓝科途则承担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升级任务,这种多基地、多轮驱动模式,为山西蓝科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产品创新在山西蓝科途也从未止步,并不断巩固其在新材料领域的独特优势。
锂电池隔膜虽不属于提高能量密度的材料,但需要不断满足电池技术迭代的安全需求,目前广泛使用的PE膜(聚乙烯膜)在高温条件下力学性能不足。对此,山西蓝科途研发出湿法PP隔膜(聚丙烯膜),此产品超薄并具有高耐温性能,于去年获得一项国家专利。
同时,山西蓝科途还研发出防水透气膜和陶瓷涂覆膜等新产品,防水透气膜应用于冲锋衣、医用防护服、儿童纸尿裤等产品,陶瓷涂覆膜则为个性化定制提供了可能。
“目前,PP隔膜和防水透气膜的样品已经发给客户,正在进行市场测试,不久后有望量产。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锂电池隔膜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山西蓝科途的市场规模势必扩大。唯有不断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和研发能力,才能在新材料产业中站稳脚跟。”杜跃刚表示。
创新驱动 市场多元
亚宝药业全自动化生产车间内,以丁香、肉桂、荜茇等为原材料,搅拌、出膏、拧药、合药、内包装、外包装等十余个传统操作流程转变为由德国联动生产线全面完成,一分钟600贴“丁桂儿脐贴”走下生产线,并被包装成2贴装、3贴装、5贴装等各类规格;
口服软袋智能化生产车间配备了国内先进的软袋生产和净化设备,用于生产薏芽健脾凝胶、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等软袋包装产品,堪称口服软袋智能化生产标杆;
研发中心内,工作人员细致地进行产品检测、质量控制等各项工作,为药品质量保驾护航;
……
从研发到生产,亚宝药业处处涌动着科技创新的活力。
亚宝药业是工信部认定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创新力居20强之列。公司建有九大生产基地、三大研究基地。其中,多条生产线通过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认证。
作为一家以儿科药品为主要产品的老牌中医药龙头企业,亚宝药业自创立至今经历了多次跨越式发展,“创新”一直是关键词,其拳头产品丁桂儿脐贴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生产儿科脐贴的第一品牌。
“亚宝药业集团在透皮制剂方面不断创新,把丁桂儿脐贴、消肿止痛贴、小儿腹泻贴等一批中药贴剂产品发展过来,近期我们又把化学药溶剂胶贴、热熔胶贴引进到中药里来。”亚宝药业集团董事长任武贤介绍,现在的中药贴剂里使用的天然橡胶成分复杂,过敏性较严重,经过七八年研究,利用热熔胶贴和溶剂胶贴等辅料改进传统中药贴剂,解决了中药贴刺激过敏的问题。
这一细微处的创新从侧面反映出亚宝药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
据悉,亚宝药业每年都拿出销售收入的6%到8%作为科研创新经费,用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亚宝药业在研产品有53个,其中儿科产品32个。在产品结构上,亚宝药业坚持“儿科第一,成人药补充,投资&创新”战略,打造以“丁桂”为主的儿科品牌,拥有包括药品、特医食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食品等产品。
任武贤表示,亚宝药业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坚持管理创新、研发创新、生产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和资本模式创新,推动全市乃至全省医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本报记者 李星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