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6
一件浸透汗水的红马甲,一枚闪耀的党员徽章,构成了夏县温暖的色彩、响亮的青春集结号。在“党建红”的引领下,一群青年身穿“志愿红”,将奉献担当融入日常点滴。从敬老院的温情陪伴,到防汛一线的无畏冲锋;从文化传承的沃土深耕,到寒暑假托管班的爱心守护,夏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党支部如同一座坚固的战斗堡垒,让点点志愿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
红色引擎:点燃规范化服务初心
协会的萌芽始于2017年初,源于一群爱心人士对困难群体的自发关怀。面对筹备期的资金短缺、场地难寻等问题,几名党员身份的志愿者挺身而出,垫付资金、联络场地,用行动诠释先锋本色。然而,缺乏组织带来的质疑与困难,刺痛了发起者尉武肖等人。“仅凭热情无法行稳致远,必须依靠坚强的组织。”尉武肖感慨道。
经过努力,2018年7月,协会党支部应运而生,成为引领协会发展的“红色引擎”。“我们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服务效能。”协会党支部书记尉武肖介绍道。支部成立伊始便明确“党建引领协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建立工作机制,设立“党员先锋岗”,探索“党建+志愿”模式,确保志愿航向不偏航。
先锋淬炼:党员徽章闪耀服务前沿
“青年防汛突击队,集合!”当强降雨袭击夏县,协会迅速制订方案,十余名党员志愿者火速集合。他们顶风冒雨奔赴险情点,被雨水打湿的红马甲和党员徽章,筑成了守护家园最坚实的“堤坝”。志愿精神在风雨洗礼中熠熠生辉,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此刻得到最深刻的印证。
“党员先锋不是虚名,是沉甸甸的责任!”协会党支部副书记韩彩霞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份责任,镌刻在每一个急难险重的服务现场。
在老年公寓,党员志愿者带头建立常态化探访机制,年轻党员樊凯凯等人,不仅带去物质关怀,更如晚辈般耐心倾听、细心照料,将温暖直抵老人心坎;面对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党员志愿者带头冲锋,汗水浸透了红马甲,灰尘沾满了红脸庞,一句“加油!清干净了,大家走着都舒心”的朴实口号,成为最动人的劳动号角;在“河小青”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实行党员分片包联责任制,党员带头清理、宣传,以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周边群众,“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局面日渐形成。
党支部的凝聚力,体现在对志愿力量的强力感召与高效整合。从初创的数人同行,到如今汇聚200余名注册志愿者;从零散活动,到年均组织3000余人次、开展百余场活动,志愿星河的壮阔正是党支部发挥强力“磁场”效应的生动写照。
旗帜辉映:创新服务回应时代所需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群众需求日益多元。协会党支部敏锐感知变化,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和载体,精准对接时代脉搏。
“小朋友们,欢迎来到我们的爱心托管班。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七彩乐园,大家可以尽情地画画、做手工、唱歌、跳舞。”志愿者小李站在讲台上微笑着说。每到寒暑假,“看护难”成为许多家庭的心头之痛。孩子们无人陪伴,作业无人辅导,安全问题也让人担忧。协会党支部捕捉到这一痛点,迅速发起“青春护苗·七彩假期”爱心托管班项目。党员骨干牵头设计涵盖绘画、手工、音乐、体育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并动员有教育学背景的党员担任督导员,确保教学质量,为孩子们打造安全、充实的假期乐园。
在泗交消夏文化旅游活动、卫夫人书法艺术节等活动现场,党员志愿者化身文化使者,带头学习、精心准备,将夏县千年文脉转化为生动故事,向游客娓娓道来,成为推介家乡、传承文化的青春名片。
同时,协会党支部积极链接企业与社区资源,为众多返乡大学生搭建宝贵的实践平台。在提供锻炼机会的同时,党支部同步做好思想引导和能力培养,将表现突出的优秀分子吸纳为入党积极分子,为组织和家乡发展储备有生力量。
从“爱心送考”为学子梦想护航,到网络安全宣传筑牢群众信息防护墙;从组织爱心捐助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到为各类文体赛事提供专业、贴心的后勤保障,协会党支部引领下的志愿服务触角不断延伸,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深深镌刻在夏县的土地上。
从初创时的栉风沐雨,到如今荣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夏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每一步跨越,都烙刻着党建引领的鲜明印记。“党组织的凝聚力,就是协会发展的动力。”尉武肖深有感触。那件鲜艳的红马甲,那枚闪耀的党员徽章,已成为夏县街头巷尾动人的色彩、响亮的青春召唤。
(本报记者 李 岩)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