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全国文明村”南桑峪,六十八对新婚小夫妻——

敬老院里“拜高堂”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4

这是一道罕见的人文风景:

在河津市下化乡南桑峪村,年轻人结婚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到村里的敬老院认亲“拜高堂”。

最早入住这个敬老院的杨西样老人告诉记者,自2022年至今,她已见证了68对新人身着盛装,为老人们发喜糖、敬喜酒、送祝福……

这道独特的乡村风景线背后,究竟折射出基层治理怎样的规律?7月16日,记者跟随第68对新婚小夫妻,深入这个“全国文明村”一探究竟。

南桑峪村一对新人在村敬老院认亲发喜糖。 (资料图片)

离土不离“亲”

上午11时30分,伴着午饭铃声的阵阵脆响,位于南桑峪村核心区域的敬老院餐厅逐渐热闹起来。

阳光帅气的新郎师江鹏笑容可掬,帮老人推轮椅、找座位,身着旗袍的新娘孙瑞则忙前忙后,将一份份饺子和蘸料端上餐桌。

等老人们落座后,在村党支部委员、敬老院负责人王洋洋的主持下,小两口又开始为大家一一敬酒、分蛋糕……

“你爸就是那个师建泽吧?你们还真像哩!”

“好娃哩,多少年不见,都这么帅了。”

“哎呦,媳妇这么俊,是咱本地的吗?你们咋认识的?”

……

这场特殊的认亲礼,让老人们一个个喜上眉梢。

人逢喜事精神爽。此前的5月28日,村党支部就将老人们聚集在村活动中心,组织在“五一”期间结婚的7对新人集体认亲“拜高堂”。大家一起擀面皮、包饺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这一把年纪了,就喜欢看见年轻人成双成对,他们一发喜糖,我们的心里就特别甜。”杨西样说,“你说人活一辈子,不就图个‘亲’字嘛!”

离土不离“亲”,是南桑峪村基层治理的最大亮点。

2012年,地处煤矿采空区的南桑峪村,整体搬迁至距村子35公里、位于河津城区的幸福小区。

从农家院搬进单元楼,环境变了,但人心不能变,敬老孝亲、邻里守望的好传统不能丢。南桑峪村投资300余万元,建成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酒店式老年公寓,并配套电梯、专用餐桌等适老化设施。公寓每间50余平方米,采用二人一间的标准配置,每间配备独立厨房、卫浴及电视机、空调等家电,吸引村里50多位75岁以上老人长年免费入住。 

对敬老院里的老人,村里还实施亲情探访制度。每到周末,敬老院里儿孙绕膝谈笑风生,子女、儿媳、孙辈等为各自的老人洗头洗脚、换洗衣物、修剪指甲,并纷纷通过微信群进行展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亲吾亲以及人之亲。村里的心连心互助合作社自2019年成立至今,先后开展救助186人次,为村民大病、教育及意外事件等提供急需资金100余万元。

特别是,对入住小区的村民,村里还有一份格外的关爱:对“后半夜回家”的村民,小区门房值守人员坚持问询和登记。长此以往,一些熬夜打牌打游戏赌博等陋习无处藏身,村民夫妻关系更加亲密,家庭更加和谐了。

截至目前,南桑峪村已连续十多年无一人上访,没有丢失过一件物品,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各级荣誉30余项。

与村民有“约”

“拜高堂”的前奏,是村情村史、村规民约教育。

当天上午,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师江鹏、孙瑞这对新人首先来到小区文化广场,学习文化墙上镌刻的村规民约。

条分缕析的“约法三章”里,“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余事不办”的字眼格外醒目。村党支部委员王选鹏介绍说,这套由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制定的规矩,已经在南桑峪村实行了10余年,成为村民日常行为的指南。

“村民有红白事,一户只能出一个代表赴宴,满月、祝寿、升学等决不允许举办宴会、请客收礼。”王选鹏说,“村民自治,与村民有‘约’,大家共同制定了这些规矩,也都共同遵守。”

当天,师江鹏、孙瑞按照惯例,领到两本“宝书”——一本是红皮的《积分考核管理细则》,一本是蓝皮的《“四免两补”福利政策享受办法》。

“四免两补”,南桑峪村福利多。免物业费、免暖气费、75岁以上老人老年公寓免费吃住、孩子校车免费接送,并实施农村医疗保险补贴、大学生学费补贴,各种各样的优惠补贴应有尽有,就连住户更换窗户都有补贴。近段时间,村党支部在广泛考察的基础上,以最实惠的价格,对小区828套住房的老化塑钢窗实施更换,每户享受村里补助5000元,占总支出的近一半。

“一方面,福利实惠满满;一方面,条条杠杠约束。权利和义务紧密相连,是共享和共治的一体两面。”王选鹏说,“我们将村民的日常行为纳入量化考核,并与‘四免两补’福利政策直接挂钩——文明行为可加分,违规行为则扣分,最终影响村民的福利待遇。因为是积分制管理,大家都挺自觉的。”

随后,这对新人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参观村里的网格化管理和志愿者协会。王选鹏说,南桑峪村建立了精细化网格管理体系,3名网格员与24名楼栋管家担任“文明使者”,时刻在线服务村民。他们坚持每月逐户走访,既宣讲婚丧嫁娶简办标准、公共区域行为规范等村规民约,又充分收集村民诉求,及时作出回应。

“制度是铁,执行要刚。”翻开厚厚的考核台账,文明治理动态清晰可见:某住户因两次违规停车被扣除5%的福利,某村民因乱扔烟头受到警告……

“咱们这么大的小区,竟看不到一张纸屑,看不到一辆乱放的车辆,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师江鹏感慨道。

劲往一处使

“拜高堂”仪式后,这对新人继续在小区内参观。

在刚建成的自动充电车棚的附近,一面由100个头像组成的“笑脸墙”赫然入目,吸引了孙瑞。覆盖各个层面的住户代表,个个神采飞扬,一脸的满足和自信。

笑脸,来自村民对小区管理能效的高度满意。7月10日清晨5时58分,师江鹏发现楼道水管漏水,便拍照并发到网格服务微信群,即刻收到网格员回应。不到10分钟,物业人员便赶到现场,迅速解决问题并在群内作出反馈。这种“发现问题—快速响应—及时反馈”的闭环机制,为村民所称道。

“虽然现在流行一结婚都住进城里,但咱们小区却是不一样的‘城里’。就连打车时,司机一听是到南桑峪幸福小区的,都会高看一眼。”孙瑞满脸自豪。

获得感催生自豪感,凝聚力催生内驱力。在南桑峪村,共建共治共享、劲往一处使的奇迹无处不在。

总面积1500余平方米的小区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后,日常保洁费人费力,是个不小的活儿。对此,小区志愿者踊跃响应,每户出一人,擦玻璃、拖地板,每半个月打扫一次,每次可为村集体节约开支好几千元。

南桑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伟刚讲起一件事:

2020年8月30日晚,寺塔组村民柴俊杰的100多只羊在路上受到惊吓,陷进黄河滩的淤泥中。事发后,120余位村民争先恐后,连夜驱车数十公里,前往黄河滩营救。大家不顾夜黑风高,冒着生命危险,在黄河滩鏖战5个多小时,最终将所有的羊成功解救,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

一桩桩、一幕幕,南桑峪的暖心故事说不尽、道不完。“小区志愿者也应当有我们一份。”师江鹏感慨地说:“我长年在外,媳妇也在西安工作,但以后一定会常回家看看。”

(本报记者 杨红义 杨 琳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