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3
本报记者 邢智轩 曹欣怡
在稷山县黄土地深沉的褶皱里,清河镇阳城村静默地安卧着。村中那座青砖斑驳、灰瓦苍然的清代四合院,历经风雨沧桑,宛如一座矗立在时光长河中的不熄烽燧,无声地传递着一段浸透着铁与血的峥嵘岁月。
近日,记者循着先烈的足迹,踏入这方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热土,指尖触碰冰凉的砖墙,耳畔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那封在民族危亡之际、于摇曳油灯下挥就的抗战家书,其滚烫的誓言,正穿越八十余载光阴,叩击着今人的心扉。
运城市委政法委机关党委第三、四党支部与稷山县委政法委在阳城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资料图片)
烽火记忆
家书与热血铸就的抗战丰碑
1937年9月6日,民族危亡之际,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总部毅然从陕西挥师东进,强渡黄河,剑指华北抗日前线。12天后,9月18日,队伍抵达稷山县北阳城村(现为阳城村)。六年前的此日,正是“九一八”事变肇始,白山黑水随之尽陷敌手。
“这座院子就是当时朱德总司令住过的房间,墙上写着的‘日本帝国主义要进一步吞并全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现在国共合作一致对外,这次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决不罢休……’是朱德总司令在稷山第二高级小学的讲话。”村民杨变龙向记者介绍。
“这个房间是朱德总司令住的房间,旁边这个房间当时住着任弼时同志!”在院落里穿行时,村民段铁成热情地引着记者前行,仿佛要唤醒过去那段沉睡的记忆。在院内,段铁成声音洪亮,眼中闪着光,指着院角的雕塑,语气沉静下来:“这个雕塑刻画的是八路军战士帮村民挑水……”他们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块块拼图,还原了朱德总司令的平易近人与八路军的为民本色。
“这个清代四合院,是当时八路军总部的临时驻地,左权将军就是在这里写下了那封抗战家书。”杨变龙说着,推开了四合院的大门。
步入庭院,仿佛穿越时空。1937年9月18日的那个夜晚,年轻的左权将军正是在此辗转反侧,挥笔写下了那封穿透硝烟、直抵灵魂的抗战家书——“叔父!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我今日即在上前线的途中,我们将以游击运动战的姿势,出动于敌人之前后左右各个方面……我军已准备着以最大的艰苦斗争来与日本周旋……”字字滚烫,力透纸背,超越了小家的温情嘱托,升华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赤诚宣言和“抗战到底”的钢铁誓言。
这封家书,是民族危难时我军高级将领灵魂的剖白,亦是八路军将士共赴国难的精神缩影。
历史在同一个坐标上,常刻下惊心动魄的回响。
一年后,1938年9月18日——又一个“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阳城沟伏击战的枪炮声在北阳城村附近骤然炸响!由孙定国、陈捷第指挥的稷山抗日武装,凭借地利与无畏勇气,给予来犯日军迎头痛击。这场以弱胜强的伏击战,不仅用胜利告慰了沦陷的河山,更以铁的事实,彻底粉碎了阎锡山所谓“平原不能打游击”的消极论调,为山西乃至华北敌后游击战注入了强心剂。
这片土地,曾被烈士的鲜血浸透,也由此成为孕育忠诚与信仰的沃土,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烈士在此淬火成钢。
薪火传承
红色沃土上绽放的时代新花
昔日弥漫硝烟的战场,如今已化为滋养精神的沃土。阳城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了革命传统教育最鲜活的教材。村中精心打造的红色教育基地,对承载厚重记忆的八路军总部旧址、朱德路居、左权路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与展陈提升。走进这些场所,泛黄的史料、简朴的用具,无声讲述着统帅运筹帷幄、将领夙夜在公的艰苦岁月。
更为匠心独运的是多个主题文化广场的建成,让红色基因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融入当下。
——弹痕文化广场。这里,火神庙东墙上那一片片触目惊心的弹孔,并非冰冷的遗迹复制品,而是1938年阳城沟伏击战的见证者。指尖抚过那些深凹的坑洼,仿佛能感受到子弹呼啸的速度与砖石崩裂的震颤,这无疑是爱国主义教育最震撼、最直抵心灵的“实景课堂”。
——诗词文化广场。这里是一座以石为碑、以诗铸魂的精神高地。坚硬的石壁上,不仅镌刻着朱德总司令痛悼左权将军那字字泣血的挽歌——“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也深深烙印着普通战士质朴却滚烫的家国心声。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毛泽东同志那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与《清平乐·六盘山》等也在此巍然呈现。毛泽东的乐观豪迈、朱德的沉痛缅怀、无名战士的钢铁誓言,共同汇聚成一股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直射入每一位驻足凝望者的心底。
——家书文化广场。左权将军那封饱含家国情怀的家书,被深情诵读、被细致品读,成为所有到访学员的“必修课”。“他写下这行字时,女儿左太北尚在襁褓;5年后,他血洒太行,再未听到女儿唤一声‘爸爸’。”到村任职选调生、阳城村党支部副书记赵雪娜说,“每次带学员诵读到这里,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泪光和紧抿的嘴唇,我就知道,这份来自1937年秋夜的滚烫情感与赤诚信仰,是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无法企及的。它穿越时空的叩击,直抵人心最深处。”
“左侧页面,是左权将军写给叔父左铭三的书信全文,右侧则是一页空白页。”赵雪娜向记者递来一份《左权将军一封家书》说,“这是每位学员的‘必修作业’,我们不仅让大家诵读将军的原信,更会递上这份特殊的‘回信笺’,写一封跨越时空的回信。可以写给左权将军,告慰英灵今日盛世;可以写给自己的家人,倾诉家国情怀;也可以写给未来的自己,铭刻此刻感悟。”
近年来,阳城村接待来自各地的党政机关干部、青年学生、企业团队学员人数突破5万人次。学员们在“重走总部路”“夜读抗战家书”等沉浸式课程中,触摸历史温度,感悟信仰真谛。
精神永恒
永不褪色的信念灯塔
阳城村的意义,早已超越地理上的一个村落。它是烽火岁月的精神坐标,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生动诠释。左权将军那封薄薄的家书,承载着千钧信仰,穿越八十余载风雨,至今仍在基地上空激荡回响。学员们在诵读时湿润的眼眶,研学活动中挺直的脊梁,都是这精神之火从未熄灭的证明。
“阳城沟伏击战的胜利,是革命前辈用行动书写的答卷——在民族危亡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打不赢的敌人!”一位来自稷山县委政法委的青年党员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写到,“左权将军的家书让我懂得,真正的家国情怀,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续紧紧相连。”这份从历史深处汲取的信念力量,正转化为新时代干事创业的澎湃动能。
在村内的一口枯井台边,段铁成粗糙的手掌抚过那冰凉湿润的石块说:“这口井,村内的老人们记忆深刻,当年,八路军刚刚在村内驻扎下,就帮乡亲们打水。天还没亮,他们就来挑水,随后,又挨家挨户给孤寡老人送去。这井台上磨出的印记,一半是咱祖辈的艰辛,另一半,刻着的就是八路军这份‘爱民如己、纪律如山’的真心啊!后来,乡亲们就管它叫‘拥军爱民井’了。”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阳城村这片被热血浇灌的土地上,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村庄的肌理与村民的日常。当学员们在“家书广场”的灯光下轻声诵读,当激昂的抗战红歌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封写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家书,其承载的忠诚信仰与必胜信念,从未褪色。它不仅照亮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征程,更成为今日国人砥砺前行、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不竭精神源泉。
阳城村,这座屹立在黄土地上的红色堡垒,正如一座永恒的灯塔,昭示着过去,映照着未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