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从“群龙无首”到“核心引领”、从“简单粗放”到“精准精细”,永济市东环二区——

​老小区实现“逆生长”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1

焕然一新的巷道

实施改造前,很多人说“没见过这么破烂的小区”,连个像样的门牌都没有;改造后,大家直呼“没想到30多年的老小区,还能变得这么美”。

这个里里外外“大变样”的小区,便是永济市城东街道东环社区下辖的东环二区。得益于永济市推行的“三无小区”治理政策,该小区实现了从“群龙无首”到“核心引领”、从“简单粗放”到“精准精细”的转变。

主题墙绘添“风采”

党建引领 “三无小区”有人管

这个始建于1987年的老小区,占地面积30余亩,现有15排平房,常住居民118户388人。长期以来,小区缺乏物业管理、没有物管会、无人防物防,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改变始于2022年。东环社区紧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线,深挖该小区党员中的骨干力量,于当年6月成立小区党支部;同年9月,由社区干部、党员代表、退役军人等组成的物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构建起“社区-网格-楼院-居民”四级治理网络。

同时,“居民提事、支部议事、多方办事”工作机制也随之落地,通过党员包户联片、网格员常态化走访,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建议,真正实现了需求在网格发现、问题在网格解决。如今,小区显著位置公示着帮办党建服务、代办事项和便民电话,30余项民生难题在网格内解决,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区”。

多方发力 环境蝶变暖民心

修路是居民最迫切、反映最集中的诉求。改造前,小区土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难行,居民出门是个难题。2023年4月,东环社区采取“政府补一点、居民筹一点”的模式,启动主路硬化工程,并同步推进居民家中上下水改建、雨污分流及1排~4排小巷路面硬化。

更棘手的是位于小区南北两侧的露天旱厕。夏天臭气熏天,老人如厕不便,附近居民频繁求助社区。借着道路改造的机会,社区一边动员居民推进户内卫生间改建,一边规划公厕拆除后的用途:南侧公厕改建成集停车、红白事办理、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小广场,北侧建起党群服务站。

此后,小区门头翻新、监控安装、门禁及太阳能路灯建设相继完成。“政府资金用于建设公共设施,居民自家卫生间鼓励自筹。”社区党总支书记朱禹萌介绍。如今,小区主路两侧墙面洁白一新,爬山虎、凌霄花沿墙而上,昔日“痛点”成为民生“亮点”。

环境好了,以前搬出去的居民陆续回流,王立凤就是其中之一。“小区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路好走了,环境也越来越美。今年年初我们重新装修了房子,一家人搬回来住了。”她说。

文化赋能 激发治理新活力

在完善小区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东环社区还十分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全力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你们看,这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是社区工作人员用废弃瓦片做的。这些老树根被大家改造成了美观实用的休憩小凳。”朱禹萌骄傲地说。改造中,社区工作人员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和布局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创意墙绘涂鸦、绿植艺术景观等特色点位,进一步提升了小区的“颜值”。

绿植墙绘造“浪漫”

如今,党群服务站成了小区文化活动主阵地。小区居民遇到难题都能在居民议事厅内协商解决;居民自发捐赠图书设立图书角;站内羽毛球、棋牌等器材一应俱全,还会常态化开展节日庆典、健康义诊、民生代办等活动,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幼有所育”。

小区主路旁的黑板上,一张张新旧对比照片见证变迁:土路变平了,旱厕消失了,笑脸变多了。此外,东环社区还通过设置居民公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宣传栏,以及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将文明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引导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了邻里互助、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记者 祁克宁 樊慧敏 文 朱超逸丁 祁克宁 图

城市之声

走访东环二区时,最触动记者的是小区墙上那一张张改造前后对比图:左边是坑洼土路和露天旱厕,右边是平整的路面与党群服务站,前后鲜明的对比,反映的是30多年老小区的“逆生长”。

从“没人管”到“齐心建”,这个“三无小区”的蜕变藏着治理密码:党建引领搭起了主心骨,“政府补+居民筹”破解了资金困局,而居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更让改造有了温度。

如今,在多方合力推动下,东环二区还在继续向新向美。正如居民们所说:“里里外外都是新面貌,我们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记者 樊慧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