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2
7月的平陆县张村镇窑头村,黄河水奔涌而过,中条山巍峨耸立,蒙华铁路的钢龙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彩带在村边交织。莲池碧叶连天,千亩桃园果香四溢,600亩浅水莲藕基地里无人机低旋撒肥,田间地头处处是果农采摘的身影——这幅水陆并进、四季生金的产业图景,正是窑头村村“两委”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红色堡垒”凝聚村民“向心力”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党组织,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人。”这是窑头村村“两委”班子达成的共识。为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近年来,窑头村村“两委”以“红旗”创建为抓手,从“两委”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培养、制度规范落实入手,打造了一支“敢担当、善作为、有温度”的基层铁军。
种植产业升级引领窑头村焕发“第二春”
村里将69名党员按区域划入网格,建立“党支部建网、党小组进网、党员入格”的治理体系,让党员身影活跃在产业一线、环境整治现场、矛盾调解前沿。果农赵智业流转60亩滩涂地种植蟠桃、油桃,不仅自己成了“桃专家”,还手把手教周边村民科学管护;窑头村党支部副书记赵立功引进新疆哈密瓜种植,目前市场供不应求,带动30余户村民稳定就业;种植大户毛小军,在村“两委”的协调下,承包了80亩滩涂地,种植桃果,带动10余户村民就业。“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现在村里大事小情都有人管!”窑头村党支部书记赵选恩说。
为强化党员身份意识,窑头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将党史、村史融入文化墙、村史馆,用“红色基因”厚植乡风文明。如今,村里的党员主动认领“环境责任区”,带头参与“美丽庭院”建设,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比着干”的浓厚氛围。
“甜蜜事业”激活振兴“新动能”
窑头村南临黄河、北靠中条山,昼夜温差达15℃,2000余亩滩涂地如何开发一直是一道难题。为此,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由村委会牵头统一流转土地,引进国机集团现代产业示范园、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让“沉睡资源”变成“致富源泉”。
陆上,这里桃香四溢、四季有果。走进该村千亩鲜桃种植基地,饱满的蟠桃、油桃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分拣、装箱。“以前种桃凭经验,现在靠技术!”赵智业指着枝头的“红不软”品种说,“村里引进了早久保、黄金蜜等20多个早中晚熟品种,销售期从6月延长到10月,再也不用担心桃子扎堆上市了。”
平陆县种植鲜桃已有40年历史,窑头村村“两委”瞄准市场需求,联合该县农业农村局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从施肥、修剪到病虫害防治全程规范,让“平陆鲜桃”成为绿色优质品牌。“现在线上线下都抢着要,冷链车直接开到地头!”桃农王大爷的话,道出了产业升级带来的变化。
水下,这里莲藕飘香、智慧赋能。与桃园的热闹相呼应的,是村中600亩莲池的静谧。盛夏时节,荷叶田田,荷花渐次开放,与周边的林田、三门峡公铁黄河大桥构成一幅生态画卷。这里不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是窑头村的“聚宝盆”。2023年,窑头村引进“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浅水莲藕种植。莲藕种植大户郭师帅一边操作无人机为荷田施肥,一边感慨:“以前人工施肥要3天,现在无人机1小时搞定,效率提高了,莲藕品质也更稳定。”冬季采收季,藕农们穿着防水服在泥水中熟练采挖,刚出土的莲藕脆嫩肥大,清洗后便装车运往全国市场。
除桃、莲藕外,窑头村还依托大型现代产业示范园的技术支持,发展了葡萄、猕猴桃等特色产业。
为此,村“两委”组织党员、种植户外出学习,聘请专家驻村指导,让“小特产”变成“大产业”。如今,窑头村的农产品不仅卖鲜果,更做活“全周期经济”——春天的桃花节吸引晋陕豫游客赏花,带动农家乐、土特产销售;夏秋鲜果上市,电商服务中心教桃农直播带货,客商直接到地头采购,冷链物流的拓展更是让这里的鲜桃可以做到48小时直达全国。
“绿水青山”绘就乡村“新画卷”
“环境是第一位的!”这是赵选恩常挂在嘴边的话。窑头村村“两委”将生态治理融入基层治理,以“责任区分片包干”机制,动员干部、党员、代表参与环境整治,让“共建宜居窑头”成为村民共识。
荷田、三门峡公铁黄河大桥构成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村南的黄河滩涂上,曾经的垃圾堆变成了莲池,泥泞小路修成了观光步道,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旁种上了景观树。村“两委”还利用滩涂地资源,打造了集莲藕种植、荷花观赏、农业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如今,站在三门峡公铁黄河大桥下远眺,碧绿的莲叶与湛蓝的黄河水相映成趣,成为黄河岸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以前村里有个矛盾,得找村干部来回跑;现在网格员就在身边,问题当天就能解决!”村民张大妈的话,道出了窑头村治理模式的变化。村“两委”构建“党支部+网格+群众”的共治体系,将全村划分为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党员网格员,负责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监督等工作。
从土地流转到产业规划,从环境整治到困难帮扶,网格员们用“铁脚板”走出了“民心路”。近年来,村里通过网格收集群众意见上百条,解决产业用地、灌溉用水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从“靠天吃饭”的滩涂地,到“水陆并进”的产业高地;从“党员单干”到“群众共治”,窑头村的振兴之路,是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如今,窑头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已超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昔日的“黄河滩”变成了“聚宝盆”。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深化‘党建+产业+治理’模式,把窑头村打造成黄河岸边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赵选恩望着远处忙碌的桃园和莲池,目光坚定。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正驱动着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奔涌前行。
记者 刘凯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