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2
运城晚报讯(记者 王斌 景冬波)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7月20日,来自我市及陕西等地的20名青年戏曲精英齐聚运城学院,开启为期一个月的蒲州梆子特技绝活专题培训,这是蒲州梆子特技绝活首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支持,意味着它将重获新生,焕发时代光彩。
蒲州梆子也称蒲剧,起源于运城永济(古蒲州),作为中国梆子腔系的母体,素有“梆腔鼻祖”之称。其表演程式丰富,以30余种特技绝活为突出特色,一度吸引众多“兄弟剧种”争相学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特技绝活面临传承的挑战。
为抢救、保护蒲州梆子特技绝活,在山西省开戏曲表演本科段培养之先河的运城学院,于2024年5月份开始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并顺利通过评审,成功获得60万元项目资助金。
运城学院音乐系负责人杨高鸽介绍,本次培训学员来自我市各大剧团以及湖南长沙、陕西渭南等地,都是45周岁以下的中坚力量。培训选择担子功、椅子功、帽翅功、亹屁股功、纸幡功、蛤蟆功等13种蒲州梆子特技绝活为主要内容,聘请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等10余名戏曲名家组建教学团队,采用经典剧目传承与特技绝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国家艺术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13年12月设立的公益性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该基金评选要求严、标准高,每年通过率仅在百分之七左右。在杨高鸽看来,运城学院首次申报这一国家级项目便顺利通过,一方面得益于蒲州梆子特技绝活的稀缺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得益于运城学院7年来在戏曲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
参与本次培训授课的山西省蒲剧艺术院院长贾菊兰说,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首次聚焦蒲州梆子特技绝活,彰显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导向。它无疑能让蒲州梆子老前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成为高素质人才“守正”的根本,滋养这一剧种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