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2
仲夏傍晚,清风徐来,夏县南大里乡南北晋村村口热闹非凡,十里八村的群众聚集于此,有人引吭高歌,赢得掌声阵阵;有人搭架直播,获取点赞连连;有人切磋棋艺,尽显其乐融融。同时,南大里乡借机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穿梭于人群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移风易俗、反诈防骗、安全生产等宣传……当前,随着“把舞台让给群众、把话筒交给群众,让群众成为主角”的乡村文化氛围愈加浓烈,这种延续了十余年、洋溢着烟火气、由当地群众因兴趣爱好自发形成的文化现象愈加鲜活、愈加丰盈,也为南大里乡积极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助力打造“新夏都·群治理”夏县品牌增添了生动注脚。
基层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其治理效能关乎执政根基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以来,南大里乡锚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扎实推进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创建,立足乡镇实际,紧扣群众需求,以“党建红”引领方向,以“产业绿”赋能发展,推动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前行。
夏县南大里乡文明实践志愿者入村宣传安全生产知识。 本报记者 金玉敏 摄
“红芯”铸魂
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6月28日,南大里乡组织党员干部赴垣曲县开展“强党建 迎‘七一’”主题活动。大家走进垣曲县中条山抗战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史料展陈,感悟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深入垣曲县皋落乡岭回村、新城镇左家湾村,学习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创新实践,为推动南大里乡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今年以来,南大里乡将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擢升为党建工作的“一号工程”,坚持“小切口破题、大纵深发力”,坚持问题导向,摸清摸透实情,着力建强党的基层组织、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全面提升基础工作成效,全力打造过硬干部队伍,“组织主导、干部主抓、党员主力、群众主体”的联动机制,如强劲引擎,驱动治理力量穿透壁垒,直抵“神经末梢”,有效实现了基层组织体系化、集体经济质效化、乡风文明常态化、矛盾调处精细化、基层工作规范化、干部队伍专业化。
近年来,南大里乡全力构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重点推行“农村党员承诺制”,要求党员结合自身特长,在政策宣传、矛盾调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主动作为,突出躬身笃行,全程接受群众监督,最终实现承诺有声、践诺有行;创新实施“金点子征集制”,广泛征集发展建议,化创新“金点子”为发展“金钥匙”,让基层治理服务“神经末梢”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更有温度、更具质感。
通过“制度创新+本土智慧”有机融合,南大里乡建立由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纪检组、综治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执法队8个部门组成的“线索处置小组”,实现“信息共享、联合研判、前端介入”;设立“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开展综合受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信访接待“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解决”,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选聘5名“本地有威望、说话有分量”的乡贤能人担任“和事佬”,用“乡音”讲“法理”,用“情分”化“心结”,探索构建“八部门联动+和事佬调处”“双轮驱动”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多元共治格局,推动矛盾化解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善治”、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协同”的“跃升”。
与此同时,南大里乡强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深入挖掘当地“河东红嫂”王焕娥的英雄事迹和绣党旗的革命故事,联合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等编排蒲剧《中条山上党旗红》。在此基础上,组织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挖掘红色文化,汇编南大里红色革命史集《热血忠魂卫山河》,让根植南大里乡的红色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绿脉”兴业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蔬香南大里,振兴新图景。近年来,南大里乡立足实际,精准谋划,围绕“粮药间作高效田,经济林带绕山转,设施蔬菜扛大梁,农旅融合谋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党建责任清单,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底色。
南大里乡蔬菜产业起步早、基础优、发展快、实力强。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心骨”作用,加快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夏县蔬菜产业迈向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南大里乡成立“蔬菜产业联合党支部”,采取“党支部+基地+电商”方式,吸纳6个基层党支部的16名党员为“致富带头人”,集思广益、共谋发展;组建苗木培育、技术指导、销售管理、品牌提升4个党小组,全程参与种植、管理、销售各个环节,规划4处53栋大棚建立“党员试验田”,有效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同时,为培育更多高素质的“新农人”,每年组织10名种植大户到山东寿光跟班学习,邀请农技专家培训授课,建立覆盖全乡的蔬菜种植技术服务体系。此外,在往年持续推进的基础上,今年又筹集380万元集结4个村联村共建日光温室26栋,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根基。
在南大里乡,和蔬菜产业同样欣欣向荣的是文旅产业。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德兰度假村业态日臻完善、规模持续壮大,已发展成为运城及周边地区农商文旅融合体验新亮点;果老沟景区蜿蜒山沟、嶙峋奇石与绿水青山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绿色生态画卷。“得益于南北晋地质文化村获批挂牌筹建全国第四批地质文化村,果老沟景区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南大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贾金媛告诉记者,“我们构建以果老沟景区和德兰度假村为主要目的地的特色旅游路线,在推动农商文旅深度融合的同时,有效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行业协同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南大里乡走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红绿交融”
绘就幸福和美画卷
“暑期到了,文旅热了!眼下就是要立足南大里农文商旅融合发展优势,宣传推介地方特色,让咱们南大里人气聚起来、商气汇起来、烟火气旺起来。”近日,南大里乡辛董村的“村播明星”安薇霞再一次召集“直播圈”的同仁探讨交流近期的直播主题。基于加强“直播圈”的培育引导,南大里乡积极开展“村播明星”评比活动,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土网络达人不断涌现,成为特优农产品销售、文旅资源推介、惠民政策宣传的先锋队。
治理之要,利民为本。聚焦“银发乐园·活力夕阳”,组织老年人常态化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打造家门口“幸福驿站”;制定《村规民约》关键十条、《乡风文明》倡导十条,引导村民强化道德约束、激发内在自律、促进文明养成;定期组织评选“好公婆”“好儿媳”等活动,教育村民尊老敬老、崇德向善;引入“大数据平台”与“村级服务平台”,村民可以通过手机了解政策及工作动态,通过手机留言说事,寻求帮助,探索“云端治理”新模式;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与“720云”VR全景平台,汇集所有商住户、特殊群体及重点人群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南大里乡,一步步踏实的创新实践,正如一泓泓奔涌的治理活水,不断推动乡风文明蔚然成势、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7月7日,南大里乡举办“我为家乡代言”返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聘任42名返乡大学生为“家乡代言人”,并向大家发出“潜心求学、志存高远,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号召。此次活动有效激发了返乡学子的桑梓情怀与责任担当,搭建了学子与家乡沟通的桥梁,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作,组织强则根基稳,产业兴则百姓富,民风淳则社会安,矛盾消则人心和,效能升则服务优,队伍强则事业兴。”南大里乡党委书记张志荣表示,南大里乡将认真学习市委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的深刻内涵与核心要义,找准工作方向,对标先进经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奋力谱写“党建强、治理优、产业兴、群众富、文化活”的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创建新篇章。
本报记者 董战轩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