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18
盛夏的运城盐湖,万木并秀、七彩旖旎,体态轻盈的反嘴鹬在湖中游弋嬉戏,三五游人漫步环湖绿道,白色帆船在碧波间驭风逐浪,为这片古老的湖泊注入活力与激情;不远处的中条山北麓,巨幅的“盬”字镶嵌于绿意之间,见证着矿山从疮痍到绿色的焕新转变;盐湖北岸,文商融合、产城一体,晋创谷·运城创新驱动平台、高新数字经济示范园区、盐湖水泵省级重点专业镇、中成药消费品特色园区、生态水产养殖、滴滴农业……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这片热土。
近年来,盐湖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通过水系治理、堤埝整治、盐湖绿化、山体修复、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提升等,持续加强对盐湖的生态保护和风貌重塑,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群众幸福指数,让好山好水好产业融入城市,加快打造山水相依、水城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区。
常平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重绣山河:泼绿成诗的生态重塑
盐湖区,因盐而生、因湖而兴。一池湖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也蕴藏着城市的“蝶变密码”。
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
63处非法取水设施被拆除,十余吨垃圾被清运,130公里堤埝完成生态修复,93万平方米边坡披上“绿装”,铺设14公里污水管网,处理西塬湖水体160万立方米,相当于填满640个标准泳池……行走在盐湖22号堤埝的木栈道,远处中条山的黛色山影与湖面七彩波光交织成一幅绚烂的生态画卷,而这些美景的背后,靠的是一组组数据的硬核支撑。
作为运城“首善之区”和黄河流域重要生态节点,盐湖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关乎市民的幸福底色,更关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色。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欠账,盐湖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退盐还湖”工程“生态优先、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全力推进千年盐湖向生态保护、风貌重塑、产业转型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让这个昔日的“工业湖”一步步蝶变成美丽的“生态湖”。
柏口窑休闲文化街
站在盐湖中的堤埝远眺中条山,曾经的山体“伤疤”被繁茂的植被覆盖,苜蓿草、刺槐郁郁葱葱,金枝国槐、白皮松以及山桃、山杏错落点缀,勾勒出层次丰富的生态景观。
中条山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是生态平衡的重要守护者。中条山盐湖段长约48公里,面积28万余亩,每年通过地下水可向盐湖动态补充约20万吨矿物质。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无序开采的阴霾却给它带来了难以愈合的生态创伤。
山西蓝翼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部署,盐湖区在解州镇至东郭镇沿线区域实施南山百里廊道及荒滩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万余亩,覆盖解州镇、东郭镇及南城街道柏口窑村、西姚村、义同村沿山区域。”盐湖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工程重点针对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的荒滩区域,通过地形整治、土壤改良和科学种植,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针对废弃矿山,盐湖区启动了中条山山体修复生态恢复工作,通过系列工程措施和生态手段,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恢复山体植被,改善山体生态环境。中条山曾经的“伤疤”正被越来越多的绿色“治愈”,一幅“四季常绿、三季飞花”的巨幅生态长卷重现山麓。
改造后的姚暹渠(盐湖段)水畅渠清
结合山西省黄河重点生态区“几字弯”运城盐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盐湖区加快推进盐湖周边生态治理。五龙峪河道里,35座溢流坝叠成翡翠阶梯,7公里生态驳岸挽住一湾清水,成为运城人最爱的“小三亚”;西塬湖一级提升泵站内,通过生物反应+超磁分离技术组合,使日均3万吨浊流在此卸下污浊,化作澄澈的Ⅳ类水,为“一泓清水入黄河”注入涓涓细流;绵延近25公里的姚暹渠(盐湖段)改造后安全下泄流量可达每秒40.44立方米,达到城市20年一遇防洪排涝标准,为河道两岸居民安全生产生活筑起生态屏障。
随着盐湖生态的改变,围绕盐湖的文旅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结合全市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盐湖区协同推进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项目、运城盐湖·活力山谷度假区建设项目、舜帝陵景区设备更新等项目,擦亮“关公”“盐湖”“德孝”等文旅金字招牌,形成了“南北呼应、业态互补”的旅游产业新格局和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全域全季全时旅游新模式。
西塬湖应急处理工程
特别是位于盐湖南岸的运城盐湖·活力山谷度假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座集休闲、娱乐、消费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将为盐湖区文旅产业注入全新动能。盐湖北岸,一条横跨城市东西、绵延10公里的“盐梦长廊”,即将通过“一廊带全域”的格局,实现文化、旅游、休闲和商业的深度融合。
点绿成金:向新求质的集聚赋能
五龙峪生态休闲区
走进位于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伴随着自动充磁机嗡嗡作响,生产线上“吐出”一个个长方形金属薄片,中磁科技董事长董清飞拿起一块放在掌心介绍说:“这就是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制作的轮毂电机磁钢。”
作为一家专注于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磁科技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单厂产能最大、生产工序最全的烧结钕铁硼制造商之一,年生产能力达8000吨,拥有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120项,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轮毂电机、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
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
面对绿色低碳数智的发展潮流趋势,盐湖区正确处理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全面推进发展方式向绿色智能转型,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解州镇的水泵生产车间里,工业互联网正重写“水泵之都”的基因。“在推进数字转型中,我们积极对接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山西省水泵行业首个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水泵云’服务平台,79家泵类企业建立集生产运营、供需对接、人才培训于一身的‘1+6’服务体系。”盐湖水泵专业镇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盐湖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
自2023年11月盐湖水泵专业镇获评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重点专业镇以来,盐湖区锚定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数实融合,推动水泵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鼓励、支持、引导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打造智慧工厂、智慧车间、智慧机床,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加快水泵产业换“芯”升级。
作为晋创谷·运城“双中心”之一,盐湖高新区创新驱动中心承担着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的重担。中心成立以来,聚焦数据标注、AI智能等前沿领域精准发力,积极发挥其作为运城版“硅谷”的集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已吸引68家科技型企业、20家科创团队入驻。
盐湖区南山荒滩生态修复工程
围绕盐湖高新区生物医药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及技术优势,盐湖高新区中成药特色园区以中成药研发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中成药注射剂、口服液为主要产品,搭建集中药研发、生产、包装、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并配套完善医药物流、药品包装、中医康养、医疗教育等一体化保障功能,着力打造辐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乃至中西部地区的中医药生产研发基地和中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盐湖区充分发挥数字产业优势,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全面加快盐湖高新区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步伐,以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以发展产业类和基础设施类两大主导产业大数据的生产、存储、分析、应用为重点,全力发展数字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活力。
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依托运城市口腔卫生学校为全国口腔卫生事业培养的近6万名技术骨干和盐湖区现有的30余家义齿加工企业、215家口腔医疗机构,以及口腔医疗技术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加速创建“中国牙城”,初步形成了义齿研发、设计、加工全覆盖,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辐射海外的产业格局。
城乡融合:诗意栖居的幸福之城
盐湖区城西机电化工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
“依托毗邻市区和国家4A级景区凤凰谷的优势,我们村大力推动‘休闲娱乐和城郊商业’,形成了景区务工当职员、土地入股当成员、售卖产品当店员的文旅惠农模式,解决了本村600余人的就业问题,去年村集体收入超7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7万元以上。‘利城富村’的双赢效果逐步显现。”柏口窑村党支部书记张若尧介绍说。
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盐湖区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放在全局中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盐湖水泵专业镇水泵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平台
立足产业振兴,以“定产业、抓示范、干项目”为思路,统筹推进盐湖区粮食产业稳产增收、果蔬产业提档升级、畜禽养殖提标扩容、中药材产业提级增效;以“内部挖潜做强、外部招商做大”为思路,推动卖“原字号”向卖“预制品”“制成品”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更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通过“金融搭桥、物流链通,电商拓路、农机提效”,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完善社会化服务;抓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重点发展民宿餐饮、体育康养、观光采摘等农文旅融合产业,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休闲农业“热起来”、让乡村旅游“火起来”。
坚持“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从群众关切做起、从短板弱项补起、从基本基础干起,让盐湖区乡村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和和美美,展现盐湖乡村建设新气象。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选树宣传先进典型,扎实推进移风易俗,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让盐湖区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运城海晟源新能源数字化盐碱渔业养殖产业园
为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基础,盐湖区全面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盐湖区农业农村局累计投入4.8亿余元,通过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节水成效,建设高标准农田31.32万亩,覆盖全区13个乡镇(办)98个村,项目受益13.7万人,新增农业产值8118.42万元,有力支撑了粮食安全和农业提质增效。
随着农业“硬件”的提升,农业现代化正在盐湖区加速推进。盐湖西岸的盐碱荒滩上,正大盐湖新能源生态水产养殖园区车间的玻璃穹顶下,1万立方米水体中,南美白对虾在循环水系统里跃动;海晟源产业园,3.7万立方米工厂化水体年产660吨成品虾,3654万元销售额在2024年写下盐碱地变身“金银滩”的传奇;在盐湖区的广大农村,农户只需在手机上的“滴滴农机”数字化服务平台“点菜下单”,智慧农机便能迅速“接单”,到达指定地块完成精准作业……
正大盐湖新能源生态水产养殖园区
大河东去,中条巍峨。镶嵌在河东大地的盐湖如一面时光之镜,映射出这片土地千百年的传奇与风华,也见证着这座城市山水相依、水城共融的新时代愿景。
运城海晟源新能源数字化盐碱渔业养殖产业园
文字 韩维元 摄影 闫 鑫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