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烽火中的少年信使

—访抗战老兵张贯云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8

电子报刊

记者 韩立 薛丽娟 文图

抗战精神永远值得铭记。7月14日,带着一份崇敬之情,我们来到曾荣获抗日战争功勋的张贯云老人家。1930年出生的他,虽已95岁高龄,但谈及烽火岁月的久远记忆,依旧脉络清晰,那些刻在生命里的故事,在他的讲述中缓缓铺展。

传递情报

张贯云是夏县禹王乡史庄村人,他的革命启蒙,与舅舅密不可分。舅舅1937年加入地下党,借着教员的身份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从8岁起,张贯云便跟着舅舅在各村辗转求学,课堂之外,舅舅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让他在懵懂中对革命事业有了最初的感知。

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碎了家乡的宁静,烧杀抢掠的暴行让这片土地燃起反抗的怒火。张贯云回忆道,自己在高小就读时,一次学校举行的演讲会上,一名进步同学慷慨讲述抗日游击队的故事,却被台下的老师厉声制止,随即遭受棍棒惩罚。那一幕深深烙印在少年们的心里,尽管无人敢言,但每个人都明白,这是汉奸对爱国情怀的打压。那一刻,反抗日寇的种子,已在张贯云的心底悄然萌芽。

张贯云的革命生涯,始于为地下党传递情报的秘密任务。10岁那年,他跟随舅舅转到三贤庄上学,学校就在司马光墓北边不远处。一天课后,舅舅把他悄悄叫进房间,递来一封卷得像粉笔般粗细的信,让他送到10里外的禹王村姥爷家。信被仔细缝进了他的鞋帮里,舅舅反复叮嘱道:“路上,没人时就快跑,有人时就慢走,不要引人注意。”年少的张贯云深知责任重大,一路警觉地观察四周,走走跑跑,不敢有片刻懈怠。抵达禹王村后,姥爷问他来做什么,他二话不说脱下鞋子,光着脚站在地上。等说明缘由后,姥爷取出纸团,默默帮他缝好鞋子,指了指家里放馍的地方,只说了句“不要问”,便背着草筐匆匆出门了。

没想到,张贯云在返程的路上却遭遇了惊险一幕。张贯云揣着馍边走边吃,行至司马村西南角的十字路口时,4名骑着高头大马的日本兵突然从东边出现,全副武装的敌人瞬间将他围住。尘土飞扬中,马的鼻息混杂着日军的呵斥扑面而来,张贯云一时差点站不住。但他立刻想起鞋里的信已经送到,反倒镇定下来。他从容地解释自己是放学回家,同时掏出学生袖章证明身份。日军将他带离公路盘问了好一阵子,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才缓缓离去。后来他才得知,当时日寇正在司马村附近押运粮草,恰好中了抗日武装的埋伏。

80多年后,再说起第一次送信的经历,张贯云老人从沙发上直起身,脊背挺得笔直,一边讲述,一边用手比划着,细节记得很是清楚。难能可贵的情景再现,让我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而第一次完成任务后,少年心中悄然种下的勇气,在此后又一次接受了考验。

1942年麦收前的一天,张贯云下午放学回家。天快黑时,父亲下地回来,从地下交通员那里拿到一封急信,需要送到张贯云的大姐家,当时在这一带的抗日游击队长张鸿博正隐蔽在那里的一孔窑洞里。父亲本想亲自去送情报,又顾忌自己出面容易引起汉奸注意,思虑再三,最终决定让12岁的张贯云前往。父亲叮嘱他,路上遇到人盘问,就说大姐生病了,前去探望,还让张贯云提着一个食盒作掩护——盒里装着几个白馒头,隐蔽处藏着那封重要信件。

带着父亲的嘱托,张贯云趁着夜色出发了。为了不引人注目,他放弃大路走小道,甚至钻进齐腰的麦地穿行。对半大的孩子而言,黑暗中,未知的危险潜藏在每一处阴影里。他一边提着食盒在麦垄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一边在脑子里反复盘算着应对之策:若是遇到汉奸盘查该如何回话?万一撞见狼,就把馒头扔过去,提着食盒快跑。这段七八里的夜路,每一步都在考验着少年的机智与勇气。直到将信安全送到,张贯云才松了口气,浑身的力气仿佛被抽干,又有种说不出的轻快。后来他才得知,正是这封情报让游击队及时转移,成功避开了敌人的搜捕。

这样的经历,是后来无数次考验的开端。1941年至1945年间,张贯云以学生身份为掩护,多次为组织传递情报。那些藏在鞋帮里的秘密、裹在食盒中的使命,见证了一位少年在战火中的成长。

戎马半生

1945年4月,张贯云前往中条山太岳专署工作,正式投身革命事业。1946年初,他响应号召到地方参与土地改革,支援前线;解放战争爆发后,1947年至1948年间,他先后参加解放运城、太原的战役;1948年,他被安排从事部队宣传摄影工作,随部队转战西北、西南战场,不仅奋战前线,还参与发动群众、组织民兵、配合剿匪,多次立功受奖,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后来,他又毅然加入抗美援朝的队伍,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更广阔的战场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谈及胜利的日子,张贯云老人眼睛发亮,精神昂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贯云的脚步始终随着国家需要不断移动:1954年8月圆满完成任务后,奉命回国守卫大上海;后又奔赴大西北,投身核试验基地的保卫工作;不久又转战包头,为兵工厂保驾护航……

家风传承

1976年3月,他结束戎马生涯,转业到地方工作,带着妻女终于回到了老家运城。动荡岁月里的奔波与坚守,让他对安稳日子始终怀着朴素的向往,也终于在这里迎来了安定的生活。1991年11月,张贯云在运城市地震局离休。

在两个女儿的记忆中,父亲工作非常忙碌,却从未忽略家庭责任,尤其注重言传身教。他常告诫女儿们:“好日子是无数人用血汗换来的,要本分实在做人,珍惜当下的每一分安稳。”生活中,他以身作则践行着这些准则:家里过日子向来不允许铺张浪费,对待公家的事一向认真负责,面对公家财物更是分毫不取。张贯云常叮嘱家人:“针尖大的便宜也不能占。”

这位曾在烽火中穿行的老兵,始终低调谦和,那些光辉过往被岁月尘封,他却很少主动提及。一家人在平淡日子里相互扶持,朴素与正直的家风就在这样的日常中悄然传承。

不论少年时传递秘密情报,还是中年保卫国家重要设施,或是晚年默默耕耘,张贯云不会讲豪言标榜自己,只是坚守着对安稳生活的守护与珍惜。这份坚守也深深影响着后代:他坚强、正直、善良、诚实、实干的品质,让孙女承袭了朴素正直的价值观;家中的老照片与奖章,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8岁的曾外孙贾翔宇,孩子常陪曾爷爷看电视,对军事、航空渐渐生出浓厚兴趣。

从烽火少年到白发老者,张贯云用一生的赤诚淬炼出深厚的爱国情怀。而这份情怀与家风,经由四代人的接力传承,化作温暖而坚韧的精神力量,永远值得铭记与延续。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