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在乡村书写青春的故事

——万荣县到村工作大学生成长记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16

在万荣县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活跃着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褪去校园的青涩,将知识与热情播撒在乡村沃土;他们跨越方言的沟壑,用脚步与真诚叩开村民心扉。从迷茫忐忑到独当一面,从“外来户”到“村里人”,万荣县一批批到村工作大学生,在组织的精心培养与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淬炼成巩固衔接、乡村振兴的蓬勃生力军。他们的成长故事,正是万荣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助力青春力量扎根基层的生动写照。

为青春力量搭建“成长阶梯”

如何让这些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年轻人,快速融入乡村、有效服务乡村?万荣县探索出一套“育苗、墩苗、壮苗”的系统培养链。

“刚接触医保、低保这些政策时,感觉条文特别复杂,真有点摸不着头脑。”解店镇到村工作大学生徐许朝坦言,“但经过县里系统培训后,现在乡亲们来问政策,我能为他们准确答疑。”这份自信,源于他扎实的政策功底。

针对到村工作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政策知识“短板”,万荣县将其统一纳入乡镇驻村帮扶干部培训范畴,每周的“巩固衔接工作政策业务知识培训”成了他们的“充电站”。

万荣县汉薛镇到村工作大学生入户走访。  记者 邢智轩 摄

在这里,分管乡村振兴的乡镇领导和经验丰富的驻村第一书记担任讲师,围绕产业发展、防返贫监测、教育医疗帮扶等核心政策,用身边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对政策进行剖析解读。不仅如此,县里还定期组织闭卷考试,以考促学、以学促用。正是这种持续性的理论武装与实践转化,让徐许朝和许多到村工作大学生迅速从政策“门外汉”成长为村民们信赖的“政策通”。

知识作基础,实践见真章。万荣县组织全县驻村工作队与到村工作大学生开展巩固衔接交叉检查。他们深入各村,对照标准查阅会议记录、户档资料,围绕国考、省考重点指标入户核实情况。

“交叉检查就像一场‘实战演习’。”参与过检查的到村工作大学生深有体会,“量化打分让我们更清楚工作标准,看别人怎么做,反思自己哪里不足。”在相互“找茬”、学习借鉴中,到村工作大学生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只有把身子沉下去,民情才能浮上来。”万泉乡到村工作大学生王晓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荆村家家户户的困难:老人办证难、大病支出高、行动不便者起居愁……这正是万荣县组织到村工作大学生开展“遍访”活动的一个缩影。

遍访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深入了解乡村的契机。活动中,到村工作大学生深入监测户、脱贫户、低保户、一般农户等家中,聚焦年度收支、“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核心关切,倾听诉求、解决难题。

汉薛镇14名大学生累计走访1015户,解决实际问题57个;皇甫乡12名大学生走访4000余户,解决难题59个……一个个数字背后,不仅解决了一桩桩具体困难,更让青春在泥土的芬芳中深深扎根,在服务群众、振兴乡村的实践中焕发光彩。

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组织的精心培养如同阳光雨露,基层的广阔天地则是青春最好的练兵场。万荣县到村工作大学生在服务群众的一件件实事中,褪去青涩,收获成长,实现了华丽蝶变。

在基层的沃土上,万泉乡到村工作大学生王牛甫通过请教村干部学习他们的“调解经”,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调解办法。初到村时,面对村民因宅基地纠纷僵持不下的困境,毫无经验的他硬着头皮当起了“和事佬”,连续3天蹲在田埂上倾听双方诉求,并且虚心向村干部讨教经验,最终巧妙化解了矛盾坚冰。重阳节,村里组织敬老活动,老党员王奶奶一句“好多年没这么热闹过了”,让他心里倍感温暖。“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一次次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练,让王牛甫从基层工作的“愣头青”,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森林防火、安全隐患排查等是到村工作大学生在基层锻炼的“必修课”。高村镇到村工作大学生孙晨明刚开始负责村里森林防火宣传工作时就碰了壁:使用村广播宣传被嫌“吵闹扰民”;签订防火责任书时,有村民不耐烦地敷衍道:“年年都签,走个形式罢了。”为改变这一局面,他迅速调整策略:跟着巡逻队爬坡过坎,摸清地形,标记隐患点;带着宣传册走进田间地头,边帮老乡干农活边讲解防火知识;逐户排查养殖场、小商店的消防隐患,最终用真诚换得村民的理解与支持。“从被质疑到被认可,我在基层读懂了‘主人翁’精神的内涵。”孙晨明的转变,正是实践赋予的底气。

“亚雯来啦,快进来坐!”在贾村乡,村民一见到到村工作大学生解亚雯,总是热情相迎。从初来乍到的“外来人”,到如今乡亲们信赖的“贴心人”,三年驻村时光,她一步步融入乡村、消除隔阂。“初到农村时,感觉很生疏。一次次走访入户后,不仅能听懂村民的方言,自己也能用方言宣传政策、唠家常了。”解亚雯感触很深。

万荣县解店镇到村工作大学生与村干部查看菊花长势。  (资料照片)

西村乡到村工作大学生董娟的蜕变则带着“药香”。初到聚善村,她连村民田里种的中药材名字都叫不准,闹出了不少笑话。很快,她揣上笔记本,拜老农为师,一头扎进药田,烈日下辨认幼苗,风雨中观察花态。柴胡何时抽薹、黄芩根几月药性最足、如何辨别野生与家种……3年时间里,她的笔记本上写满笔记,昔日的“药材盲”也成长为村民信赖的“半个技术员”。

从调解矛盾到守护森林安全,从融入乡土到精研产业,万荣县到村工作大学生在基层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让青春之花在服务群众的广阔天地间绚丽绽放。

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华章

从初来乍到、听不懂方言的“外乡人”,到张口就能唠“农家嗑”的“自家人”;从面对复杂村情手足无措的“新手”,到善解难题的“多面手”;从怀抱理想的青年学子,到甘愿扎根沃土的“新农人”——万荣县到村工作大学生的蜕变之路,浸染着泥土的厚重,更闪耀着青春的热烈。

为了让年轻人“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各乡镇倾注真情、频出实招。在荣河镇,新入职的到村工作大学生一到村,就收到了暖心的“入职礼包”:统一配备的生活用品,精心改善的住宿环境,让大家在乡村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同时,镇里建立起“传帮带”机制:包片领导带着经验丰富的干部“一对一”帮带,每季度谈心交流,助其快速融入基层工作。

西村乡构建了“进门—爱岗—当家”培养链。乡里根据到村工作大学生的专业特长精准匹配岗位,强化岗前培训和廉政教育,并全面落实各项福利待遇,确保他们不仅安下身,更能安下心。

……

“传帮带”制度,正是解店镇到村工作大学生李宗豪成长的“及时雨”。“今年是我到村工作的第3个年头,刚来时真有点茫然无措,感觉有劲儿使不上。幸好,有包村干部带着我挨家挨户走访、调解纠纷、整治人居环境……现在,再遇到难题,我也能从容应对了。这份责任和担当,我会一直守护,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青春答卷。”他说。

转变也发生在高村镇到村工作大学生张晓洋身上。“最初,我把工作当成‘锻炼’,想着再过几年后考走。但如今,看着村里新修的水泥路、翻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村民脸上的笑容,我发现自己早已舍不得离开。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基层工作的意义——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对张晓洋而言,农村早已成了另一个温暖的“家”。

如今,万荣县精心锻造的这支青春“生力军”,已成为激活乡村动能、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他们用专业知识助力特色产业规划与线上销售,用创新思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用法治观念参与基层治理,用真诚服务温暖万千农户。他们的故事,是个人成长的励志篇章,更是万荣县创新基层人才培养机制、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根基的生动实践。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青春与乡土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万荣县的到村工作大学生,正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继续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奋力描绘着生机勃勃的青春画卷。泥土的芬芳,终将回馈他们以最坚实的成长和最绚烂的绽放。

记者 邢智轩 曹欣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