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垃圾“变形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6

电子报刊

了解垃圾处理知识

“原来一个被随手丢弃的塑料瓶,可能需要几百年才能完全降解!”7月15日,在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科普馆里,来自盐湖区安邑街道新城社区的小朋友盯着垃圾标本,小脸上写满震惊。当天,新城社区组织辖区小朋友、物业工作人员走进科普馆,开展垃圾分类绿色“童”行研学活动,一场关于环保的“深度对话”,正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展开。

从“垃圾围城”

看到环保紧迫性

在科普教育体验馆,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向小朋友们展示了垃圾的危害。当屏幕上出现漫山遍野的垃圾堆和焚烧垃圾产生的滚滚浓烟时,现场气氛凝重,不时有阵阵惊呼传来,孩子们的眼神里满是对“垃圾围城”的担忧。

纪录片为大家讲述了垃圾自然降解时间、环卫事业发展史,以及生活垃圾处理历程等内容。通过这些讲解,大家深入地了解了垃圾的“前世今生”。

“只有让他们真正‘看见’垃圾的危害,才能从心底里重视垃圾分类。”科普馆一名工作人员说。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小朋友们通过观看纪录片、听讲解、参观场馆等形式,了解了科普馆多个项目,包括“地球之痕”“举手之劳”“探索之旅”“绿色之光”等,大家进一步感受到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纪录片结束后,讲解员指着一组数据告诉大家:“每个人每天产生的垃圾,如果做好分类,它们中的80%都能变废为宝。”这番话,让在场的物业工作人员也陷入沉思——他们平日里在小区反复提醒居民分类投放,此刻更明白这份工作的意义。

在互动中解锁

垃圾分类“密码”

在垃圾分类游戏区,孩子们根据所掌握的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垃圾分类“操作”。该区域以游戏的方式直观展示了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引导孩子们从科学的角度正视垃圾问题,鼓励大家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共享城市之美。

“废旧电池属于什么垃圾?”“我知道!是有害垃圾!”在知识问答环节,围绕垃圾分类,讲解员提出问题,孩子们举手抢答,抢答成功还可以获得一张“环保小卫士”贴纸,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增强了环保意识。

“牛奶盒喝完要洗干净压扁后再投放,既能避免滋生细菌,又能节省运输空间,让回收更高效。”讲解员拿起一个空牛奶盒演示,物业工作人员在一旁认真记录:“这些细节平时在小区宣传时没讲透,回去得给居民们补补课。”

随后,讲解员带领大家来到垃圾焚烧现场,参观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全过程:垃圾发酵后,在高温中进行焚烧。焚烧产生的蒸汽通过汽轮发电机组转化为电能。讲解员介绍,不仅如此,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副产物”也有其价值,比如炉渣,经过处理可用于制作再生砖,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生。

让环保理念

从“知道”到“做到”

“以前觉得垃圾分类很麻烦,今天才知道,少丢一片废纸、正确投放一节电池,都是在保护地球。”研学活动接近尾声,一名小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他告诉记者,回家后要给家里的垃圾桶贴上分类标签,监督爸爸妈妈做好分类。

这样的转变,正是新城社区开展活动的初衷。

科普教育体验馆,让原本枯燥的垃圾分类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立体鲜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不少人感叹:“原来垃圾在这里不再是城市的负担,而是能被高效转化为绿色能源的宝贵资源。”

此次科普馆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使“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理念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

新城社区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且意义重大的工作,也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的养成教育过程。社区将继续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增强环保意识,共建幸福洁净家园。

□记者 李爽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