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9
记者 张君蓉
近年来,我市以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将矛盾纠纷化解的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景区商户与公司企业。从临猗县果农与客商的“油桃价格之争”,到永济景区游客与商户的“车辆划痕之困”,再到知识产权领域的“玻璃花瓶侵权案”,一场场看似琐碎的纠纷,却在调解室里化干戈为玉帛。这些故事背后,是我市司法部门以“党建引领+专业调解+数字赋能”构建的多元共治体系——既守护了黄河文化根脉,又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注入法治动能。当“唠嗑堂”替代法庭、调解协议替代判决书,运城正书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
果业纠纷调解室
果农果商的“贴心解忧站”
在临猗县嵋阳镇矛调中心,紧邻镇政府、毗邻大街的一面,有一处“小而全”的暖心所在——嵋阳镇果业纠纷调解室。这里虽面积不大,却像老邻居家的客厅般亲切,更因“能解难题”成了果农果商心中的“维权靠山”。
前段时间,嵋阳镇油桃种植户薛先生和东北客商吴老板因为油桃收购问题产生纠纷。在油桃采摘初期,两人口头约定吴老板以1公斤5.7元的价格收购薛先生的油桃,并交付4万元订金,薛先生不能再把油桃卖给其他人。说好后,吴老板从薛先生处先行拉走两车油桃。没想到几天后,吴老板称因市场价格变动,只能以1公斤3.6元的价格收购,遭到薛先生拒绝,两人因此发生纠纷。
两人来到嵋阳镇果业纠纷调解室,请调解员王忠民和姚广忠评理。鉴于之前两人的口头约定,再加上油桃采摘的季节性,两位调解员决定快调。这边吴老板承认自己违约在先,但是因为市场价格波动,如果以之前的价格收购,就要面临巨大损失;薛先生则为了完成订单也请了十余人来果园摘果子,且如果不能马上卖掉,也将损失重大。讲明法律规定后,王忠民和姚广忠又以两人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为切入口进行沟通。最后,吴老板同意前面拉走的两车桃子以1公斤5.7元结算,再赔偿违约金2000元;薛先生采摘的油桃,调解员利用资源优势,请来南方的客商以1公斤5.4元收购。就这样,圆满解决了两人的纠纷。
面对果农果商在买卖交易时价格争议、果园地界划分、法律咨询等方面“急难愁盼”,临猗县司法局在乡(镇)设立果业纠纷调解室,村民们出门遛个弯、赶个集的工夫,就能顺道来坐坐。这里每周固定有律师驻点,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把“法言法语”变成“家长里短”,让维权不再“摸不着门道”。
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斌说,果业纠纷的成功调解,是推动基层治理与农业经济双赢的关键。在乡(镇)设立果业纠纷调解室,一是可以快速化解购销矛盾,维护交易公平;二是就近调处,降低纠纷解决成本;三是保障果农收益,通过调解助农,实现为果农增收创收;四是增强客户对区域产业链信任,吸引投资与订单,推动特色农业品牌化。
“有事找调解室”,早已成了周边果农果商的共识。对果农和果商来说,这里更像个“唠嗑堂”:有矛盾大家坐一起,把事儿摊开说,律师和调解员跟着理清楚、讲明白,既省了打官司的麻烦,又保住了和气。大家说:“这儿说话管用,规矩明明白白,咱们维权有底气!”客商们也放下了顾虑——有专业力量介入,纠纷处理公平透明,合作更安心。
文保调解室
古迹旁的“法治守护者”
“哎呀,咱们的车怎么被划啦?”今年“五一”假期,外地游客小张夫妇来永济市旅游,把车停在某景区停车场,不想车意外被划伤。两人找到停车场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以停车场没有监控和告示牌上已经告知游客车辆有损伤责任自负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小张夫妇于是选择报警。蒲州派出所处警后联系到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文保调解工作室。
调解员黄进学和值班律师王楠把当事人小张夫妇和停车场负责人叫到一起。王楠从法律层面释法:“停车场对车主收费,就有义务看管好车辆。同时,也有责任帮助当事人找到肇事方。现在,因为停车场没有安装监控导致找不到肇事方,所以停车场应该承担部分赔偿责任。小张夫妇也有责任配合停车场方规范停车保障车辆安全。”释法后,当事双方都对自己的责任义务有了明晰的认知,调解员趁势加强调解。最后,停车场负责人赔偿小张夫妇3000元,承担了一多半的赔偿责任。该负责人表示:“这个钱赔得心服口服,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我们计划在停车场安装监控,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小张夫妇也对这次调解表示满意,对运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永济市以黄河大铁牛、普救寺、蒲津渡与蒲州故城等众多文物古迹而著称,成为黄河文化重要立体展示区。近年来,永济市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24年3月与该市文保中心打造了的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文保调解工作室,是全省首家文保调解室。调解室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整合律师、专职调解员、文保所工作人员等力量,运用永济市司法局独创的“六度”调解机制(以态度树形象、以制度为支撑、以法度强保障、以广度全覆盖、以速度求效应、以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目标,探索出“党建+调解+文保+普法+N”工作模式,为破解文物保护中权属争议、施工矛盾、周边环境整治纠纷等提供法治化专业化解决方案。调解室自成立以来通过提供法治化、专业化、多元化调解服务,积极推行快接、快调、快结的“三快”调解模式,以“调解+普法+回访”的一站式多元融合调解模式,坚持“每一次调解就是一场普法”工作理念,促进人民调解与普法宣传有机融合,形成“调解一案、普法一片”良好效果,实现“调解治标+普法治本”的双赢目标,让和谐平安法治氛围在蒲州故城落地生根。
知识产权调解
创新引擎的“法治靠山”
“你卖的这个玻璃花瓶和我公司申请并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一款玻璃花瓶大同小异。”“你是这两年才申请的,我几年前就在卖了,怎么是我侵权了呢?”前段时间,运城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了一起侵权纠纷。
“我卖的是哑光的,他们公司的是亮光,还是不一样的。”“你看,把两个花瓶放在一起,无论从外形、大小上,还是给人的感觉上,消费者很难分清两款产品。”调解员张越给在网上售卖花瓶的老板小丽解释了什么是外观设计专利权、怎么样就有可能构成侵权、侵权的后果以及要承担的责任。
创新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引领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23年,全省首家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落地运城;2024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市司法局深刻把握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目标和任务,通过强化“全链条”法律服务供给、创新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精准性与时效性。2021年11月,运城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托市知识产权运用保护中心成立,在市司法局依法备案。调委会主要负责运城市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等纠纷调解,秉承“先调解、再裁决、再调解”的工作思路,创新性吸纳各县(市、区)行政执法人员作为调解员,提倡属地调解,免去双方当事人舟车劳顿之苦。同时,整合资源,实现跨部门联动联调,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协作理顺司法确认程序,使调解协议书更具执行力。提及接下来的工作打算,王建斌表示,将持续发力在公证上做文章,建立知识产权公证“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快速出证;成立运城市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实现案件“快立 快审 快结”;组建14个由300名律师参与的法律服务志愿团,向企业宣讲法律知识,全方位护航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维权。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