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

​——来自河津市樊村镇的报道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7

张志斌

近年来,河津市樊村镇以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为主攻目标,以党建为引领,认真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抓点带面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樊村镇坚持把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示范引领,重点整治,整体推进,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有序开展,取得显著实效。

一是示范引领。以1个精品示范村、4个提档升级村为牵引,建立“1+4+X”工作机制,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同向发力、同题共答。西磑村投资530余万元重新美化墙面2500余平方米,更换太阳能路灯187杆,整理“四线”入地4万余米,对“印象西磑”广场、民兴大道等重点区域绿化1000余平方米,改造7座明清老宅,不断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创建成效。固镇、东光德、堡子沟、李家庄4个村,整治道路两侧环境18公里,拆除残垣断壁打通断头路4条,清理河道垃圾3.5公里,美化墙面1500余平方米,结合地形地貌,改造小菜园、小花园6处,绿化小游园1100余平方米,保留乡村风貌,留住乡土味道。

二是全域推进。对照人居环境整治17项指标,在刘家院、沙樊头、任家窑等5个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镇21个行政村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完成道路硬化17.88万平方米、路面铺油11万平方米;“见缝插绿”完成古垛、寺庄、任家窑等16个村的绿化提升工作;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农村改厕2728户;坚持就近合并,在上寨、固镇、古垛等12个村修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全镇入户覆盖率达85%以上;完成“煤改电”3079户;完善108国道沿线排水设施600余米;古垛、张家巷、刘家院3个村天然气管道铺设入户,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升。集中整治主干道、房前屋后“六乱”“五堆”78处,清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86吨,改造墙面4000余平方米,拆除残垣断壁、废弃危房15处,整治河道沿线环境2.1公里;对209、108国道沿线苗木补栽800余株、路缘石修复1700余米、花墙修补460余米,并做好沿线林带日常保洁,不断巩固提升整治成效。

三是专项整治。成立樊村大街门店占道经营整治工作组,重点整治店外经营、占道经营,采用宣传疏导为主、错峰文明执法的方式,拆除私搭乱建、存在安全隐患的门头20余处,取缔无证摊位5处,统一划线、规范标牌、随机抽签确定30余个摊贩经营点位,有效解决占道经营、交通拥堵现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盘活“三资”

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樊村镇坚持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扶持弱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去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769万元,名列河津市各乡镇前茅。

一是村企合作发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李家庄村投资200余万元,收回105亩废弃大棚所有权,通过改造大棚设施,盘活闲置资源,帮助3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韩家院村与闻喜县晋农新大象养殖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90万元发展生猪养殖,固镇村投资1500万元建设占地50余亩的生猪养殖场,这两个项目即将竣工投产;刘家院村投资900万元新建蛋鸡养殖场,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西磑村盘活闲置水泥厂,投资80余万元建设面粉加工厂,进一步延伸花馍制作产业链。

二是三产融合发展,扩大集体经济来源。坚持产业兴农,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集体经济增收,积极争取上级巩固衔接资金330万元,谋划实施樊村红薯产业大棚建设、西磑村手工花馍产业帮扶3车间等6个产业项目,带动村民增收共富;立足辖区文保众多、非遗丰富的资源禀赋,重点挖掘樊村玄帝庙、樊村堡古村落、古垛后土庙、西磑镇磑堡等旅游资源,健全西磑市集、茶咖、山底小院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推出科普讲解、打卡集章、美食地图等服务。曾经开展的“喜迎国庆探国保,跟着非遗走樊村”乡村游活动,被央视《特别关注》栏目专题报道。

三是依托电商平台,助推农民“云上共富”。借助“乡村e镇”平台,帮助40余名留守妇女担任电商平台客服,实现就近就业,每人每月增收2500元以上。西磑村“乡村e镇”建成运营,汉服拍摄、特色民宿吸引游客打卡体验,组建磑鑫食品坊生产手工花馍和硬面馒头,借助电商平台广泛宣传,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让“土特产”成为致富“香饽饽”。

党建引领

有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樊村镇坚持把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倡树新风,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是持续深化改革。聚焦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清理规范村级组织内外部标识牌90余个,解散、合并、规范手机工作群组12个,减少发文15%以上,大大减轻了农村基层负担,提升了乡村干部工作效能。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升执法队员履职能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34起,分流办理各类问题30项,基层执法效能不断提升。在堡子沟、固镇、樊村等8个村学习推广西磑村“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开展村民说事,实现“群众线上反映诉求,干部线下解决落实”。至去年年底,8个村已注册用户5400余人,累计解决群众各类诉求400余件。

二是改善民生服务。全镇新增城乡免费公交和旅游公交线路2条;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社会化服务;完成堡子沟、樊村、韩家院等10个村卫生室改造,配备大学生村医17名;深化教师队伍“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开展教师“国培计划”专题培训,改造提升幼儿园、小学硬件设施,固镇村中心幼儿园入选全国第三批“向日葵亲子小屋”项目点,农村公共服务便捷度和群众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三是倡树文明乡风。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问题,樊村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办理红白事宜的指导意见》,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从实际出发,对菜品数量、烟酒标准、席面总价等进行细化约束;取消红事提前宴请的陈规陋习,减少群众开支;设立多个集中祭祀点,发放鲜花鼓励群众文明祭祖,倡导各村清明节集中祭祀;樊村堡、张家巷、西磑等村日间照料中心常态化运营,树立敬老孝亲良好风尚。

四是注重塑形铸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活动,“百事通”志愿服务队开展帮办代办服务2200余次,固镇村“向日葵亲子小屋”开展亲子活动70余次,“文明集市”开展义诊、科普宣讲等活动,让便民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固镇、东光德等村筹办篮球赛,樊村举办德孝文化节,戏曲下乡、小曲大赛、干板腔表演等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群众“放下筷子就想去”,就近享受文化生活。

接下来,樊村镇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接续奋斗不停歇,不断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奋力谱写千年古镇乡村振兴新篇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