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万荣南阳寿圣寺塔:千年风雨中的智慧刻度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20

驱车行至万荣县里望乡,209国道旁,一座高大古朴的村牌楼映入眼帘,宛如一帧泛黄的古画,在现代公路的喧嚣中静默伫立。匾额之上,“南阳村”三字刚劲有力,尽管风雨磨去了牌楼彩绘的部分色泽,却仍留存着些许岁月韵味。那一瞬间,万荣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阳寿圣寺塔,忽然闯入脑海,探访之意油然而生。

这座隐匿于乡间的古塔,究竟承载着多少被时光深锁的秘密?带着好奇与探寻的渴望,让我们一起走近它的世界。

古塔宋韵

进入南阳村,宽阔整洁的主道两侧,巷道呈不规则的“井”字形分布。顺着导航指引,沿着主道前行不远,往小巷一拐,寿圣寺塔的身影渐近。

这座宋代楼阁式砖塔,尽管塔身有些斑驳,却更显岁月沉淀的厚重。此刻,它正静静矗立在那里,向来人讲述着一个村庄的过往。

南阳寿圣寺塔本是寿圣寺的附属建筑,如今寺院已毁,唯有此塔留存。塔身装饰简洁,形制古朴,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散发着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塔体坐北朝南,平面呈八边形,是一座十一层楼阁式砖塔,总高约30米,远远望去,似一支饱蘸岁月墨汁的狼毫,直插云霄。

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每层都采用叠涩技法出檐。第一层檐下的砖雕斗拱,繁密精美,尽管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可见铺作层叠的精巧。而到了二层以上,风格却骤然转变,没有斗拱装饰,仅有叠涩出檐勾勒出简洁的线条。这种“下繁上简”的设计别具匠心,以底部的繁复华丽衬托中上部的素雅大方,就好像古人用砖石谱写的平仄韵律,在雄浑与秀雅间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使得塔身愈发显得挺拔简洁。

二层以上虽然没有斗拱装饰,但除了九层和十一层外,其余各层正南面均设有砖券拱门。塔内是中空的方形塔室,据说过去,一层至三层原本有木梯可供人攀爬,而四层以上则只能凭借肢体攀登了,并且最高可到六层。想象一下,古人攀援而上的身影,与四壁砖券拱门透入的光影交织,那是多么奇妙的景象。

绕塔而行,砖缝间斑驳的黄泥清晰可见。不同于后世用石灰勾缝的做法,宋代工匠偏爱用黏土。这种看似简陋的工艺,实则暗藏智慧:黏土遇水软化后可自行填补细微裂隙,干燥时又能与砖体形成柔性连接,像是给塔身披上一层会呼吸的铠甲。

关于建塔年代,有记载称其建于唐武德年间,然从如今所见建筑形制和风格判断,其创建年代应为宋代早期。据说,塔基墓室曾出土过石棺,棺盖上有数枚金页蝴蝶,棺内还藏有金银玉器等;塔旁遗有一口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的铁钟,钟高两米多,钟身铸有佛像、力士、卷云纹及铭文。可以想象,昔日寺院钟声洪亮,声闻数里的景象。

从这些散落的珍贵文物,可以拼凑出寺院的规模和村庄的繁华:晨钟暮鼓中,僧人诵经声与田间劳作号子遥相应,塔影与炊烟共同勾勒出独有的乡村坐标,那该是多少南阳人心中的温暖记忆。

匠艺哲思

这座古塔最令人称奇之处,当属其“反常”的设计——“浅基斜身”。

在河东大地,许多古建的地基最多也就一米,看似“浅陋”,其实不然。如安邑塔(太平兴国寺塔)、飞云楼等均采用浅基设计,除受到古代建筑条件与工具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古人对建筑力学的自信——即使没有深基,也一样能保障建筑百年稳固、抗风抗震。

在现代建筑动辄需要数米深地基的对比下,宋代工匠却将塔基压缩到不足一米,塔身在地下仅仅藏有一砖深,却能做到屹立千年不倒,这不得不让人对古人的建筑智慧肃然起敬。

参与南阳寿圣寺塔修复工作的河东工匠董养明,便亲眼见证了古代力学在这座塔上的巧妙演绎。

董养明介绍,在修缮时测绘发现,塔身原本向东北倾斜50厘米,但最终测定倾斜度却只有30厘米,其中的20厘米是建造时故意为之的。原来,塔身并非垂直于中心,而是自下而上每层向西北偏移2厘米,经过十一层的累计,偏差便达到了20厘米。这与后期因地基湿陷导致的30厘米倾斜叠加,形成了如今塔身倾斜50厘米的姿态。这显然并非施工误差,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力学实验,其设计源于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精准考量。

在宋代的时候,寿圣寺塔建于村北开阔之处,周边可能是广袤的田陌,并无如今的二层楼房。塔身高30米,顶层风力的强劲可想而知。晋南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雨,工匠们通过让塔身微斜来平衡风力——向西北偏移,可消解主导风向的推力;而东南侧多雨,由于塔身砖体用泥契合,雨水多积于塔身东南。这样便能平衡风力的影响,减少塔身受损。如此精妙设计,也展现了古人“顺应自然”的高超营造智慧。

令人惋惜的是,后来寺院被改建为学校,在东北方向建了无防水的旱厕。由于塔身地基浅,污水逐渐渗入,再加上周边楼房崛起改变了原本的风场,打破了微妙的力学平衡,导致地基凹陷,塔身向东北倾斜度加大了。

欣喜的是,正是塔身的倾斜轨迹,让传统与现代碰撞,留下了深刻印记——古人以智慧与自然对话,而今人则在修缮中探寻文明传承的密码。正因如此,这座千年古塔才能在时光中继续诉说着人与土地、与自然、与岁月的故事。

村落溯源

见识了古塔种种精巧之处,让人不禁心生疑问:如此一座瑰宝,为何却藏匿于这看似平凡的乡村?

追溯村落历史,才发现村名颇有由来,与古代军事驻扎有着紧密关联。相传殷商时,在耿国(今河津市柴家镇一带)驻军,设有南营盘、北营盘,并在附近北阳堡建设粮库,后来南营盘逐渐演变成南阳村。

当年,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夯土为墙、屯粮驻军时,未曾想到,千年之后这里会建起一座砖塔,而此塔可以流存千年。

宋代工匠也未曾想到,他们为防风避雨设计的斜塔,倾斜的不仅是物理角度,更是一条文明轴线——一端系着营造智慧,一端连着今人对文脉的追寻。

现在,村中口口相传一首小诗,“南阳塔儿节节高,塔高引人抬头瞧,尽管塔儿节节高,没南阳人志气高”,由此可见南阳村民对古塔的深厚情怀。

由于千年风雨和人为因素影响,塔身略有倾斜、整体有所下沉。幸运的是2023年,山西省文物局批复了南阳寿圣寺塔保护修缮方案,目前修缮基本完成,周边环境正在有序整治中。

看着正在工作的现代机械,想到工匠董养明等人耗费半年时间测绘每一块砖的纹理,仿佛是在破译古老密码。此次与古塔相遇,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的重生,更是文明传承的另一种可能——不将古迹封存,而是让它在时光中生长,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标识。

站在塔前,眺望村巷整齐的屋舍,微风拂过塔身,檐角铜铃响动,似有千年回响。这或许就是古建筑的意义:它们从不只是凝固的砖石,而是文明的脉搏,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对永恒的追求。当我们能从古塔的倾斜中看见智慧,在浅基里读懂自信,才算真正领悟到这片土地延续千年的生存哲学——不是对抗时光,而是与时光共舞,于岁月沧桑中铸就不朽。

(记者 薛丽娟 )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