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20
在运城博物馆,位于一楼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内暖意融融,每日前来打饮用水的,问询讲解服务的,咨询使用母婴室的游客井然有序。雨伞、轮椅等也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站内。
母婴室里的台面、婴儿床、洗手池等设施应有尽有,“为携带婴幼儿的游客提供了便利,”抱着孩子的周女士笑着说,“学雷锋志愿服务站设施齐全,服务很细致周到。”
身着蓝色马甲的志愿者讲解员在站内站外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来自不同行业,却以同样的热情和专业,为观众打开一扇扇通往历史的大门。
“大家请看……根据大家的观展感受,我将从这里开始讲解……”在博物馆一楼大厅,志愿者李国瑶正在大厅浮雕墙前为游客讲解。针对本地观众,她从家乡自豪感角度来讲解,对于外地观众,则基于河东文化讲起,特意将山西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
游客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随后又了解了“运城这座盐务专城的建立及盐业的兴旺,运城的商业、文化、教育、水利、公益等各项事业渐次繁荣,成为河东大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等历史脉络。
“这个小动物的名字叫世纪曙猿,我们看它的下颌有什么不同……”志愿者们通常会根据受众群体设计互动式讲解,比如通过形象的讲解让孩子们理解深奥的文物背后的意义。“我们希望观众不仅能看文物,更能读懂它们的故事。”志愿者权建华说。
谈起为不同受众讲解中的侧重点,李国瑶娓娓道来:“为孩子们讲解时会浅显一点,有利于年龄小的孩子触摸历史的趣味性,打开视野;对有文史知识储备的观众,会更多引导他们从深层次认识历史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比如从半个蚕茧人工切口角度讲起,凸显丝绸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再联想到人生,虽有不完美之处,但使得每个人有个性和特色,我们在丰富有特色的世界里,要看到历史,照进现实,关照自己。”
除了专业讲解,志愿者们还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志愿者会主动为行动不便的游客提供轮椅,并调整语速配合老年观众,还有志愿者在节假日疏导人流,确保参观秩序。
运城博物馆,自2017年起成立志愿者团队,目前共有112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每年6月,志愿者团队会招新。每个志愿者每场讲解约2小时。李国瑶介绍,完成一场完整的讲解需要记忆至少数万字的资料,并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要想讲得生动有趣,还需要不停涉猎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并链接当下网络热梗,提高观众关注度。她在为观众讲解西侯度遗址出土的石器三棱大尖状器时就采用了“花园里挖呀挖呀挖”的梗,来讲解它的制作目的和作用,主要用来挖掘根茎类植物等。
一楼“华夏寻根”“馆藏珍品”展厅,来馆参观的观众近来络绎不绝,认真听过免费人工讲解的外地游客王女士感慨地说:“以前自己逛博物馆,对历史文化是一知半解,现在听到讲解后,醍醐灌顶,对运城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孩子也对深入浅出的历史文化讲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旅程我们感到收获满满。”
多元群体的加入,更让文化传承薪火相传。权建华是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师,他在讲解过程中,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运城的文化,“老百姓对孩子教育和自身素养的提升越来越重视,对自己精神生活的充盈越来越有迫切的要求,能感受到大家对运城博物馆的热情,自己在服务大家的同时也有收获和满足感,能够用语言传递一些文物故事和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运城,感到很开心,爱在运博,志愿有我,传承文明,守望家国,是100多位志愿者共同的心声。”权建华微笑着说。
运城博物馆提供的讲解服务和志愿服务,让更多游客享受到高质量的观展体验。“讲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播撒文化的种子。”正如运城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所说,志愿者们用热忱和专业,让沉睡的文物焕发新生,让博物馆成为公众触摸历史、感受文明的重要课堂。
记者 赵卓菁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