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20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运城博物馆报告厅内,慕名而来的市民赶早而来。上午9时30分,随着灯光转暗。一幅黄河岸边的台地投影瞬间吸引了全场目光——这里,正是芮城坡头遗址,它承载着延续了2500年的文明密码。
“仰韶中期的环壕如何守护先民?龙山晚期的考古发掘又诉说着怎样的故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光辉走上讲台,身后的航拍图徐徐展开了历史长卷。这堂公共讲座,以“坡头何处”“坡头何为”“坡头何解”三大主线为脉络,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解码这座遗址的史前文明坐标。
坡头遗址坐落于芮城县陌南镇坡头村,不仅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的核心研究对象,更是探寻国家起源、解码黄河流域战略资源开发的重要遗址。张光辉介绍,在晋西南乃至整个山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能完整呈现6000余年文化演进脉络的屈指可数,而坡头遗址从仰韶早期的半地穴式房屋,到龙山晚期的巨型环壕,历经仰韶中晚期、庙底沟二期等多个阶段,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记录着黄河中游地区从氏族协作走向复杂社会的壮阔历程。
“坡头究竟藏着怎样的地理奥秘?”随着提问,大屏幕上展开一幅气势恢宏的三维地图。遗址北依巍峨的中条山,南临奔腾的黄河,东接广袤的洛阳平原,西望富饶的关中大地,恰似史前文明版图上的“十字路口”。这片总面积超200万平方米的黄土台地,不仅是中条山盐湖周边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环壕聚落,更因2500年的历史积淀,被考古界誉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活化石”。
张光辉轻点鼠标,一条如银色丝带般的河流跃然幕上——恭水涧。这里沟壑纵横,作为恭水涧及其支流的重要交汇地,水资源极为丰富。“这条看似普通的季节性河流,实则是先民的‘黄金聚集地’!”他兴奋地介绍,恭水涧绝佳的地理条件让这里成为史前交通枢纽。恭水涧在当时是天然的交通屏障,如跨越需架桥通行,而在史前时期,因缺乏架桥技术,人们若想东西穿行,要么绕行至黄河边,要么沿着中条山山脚迂回,而坡头遗址所处位置临近恭水涧沟头,成为往来交通的关键节点。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坡头遗址牢牢扼守交通动脉。
随着一张张考古现场照片的展示,远古先民的生活图景逐渐清晰。在坡头的台地上,考古团队揭开了仰韶中期的环壕、龙山时期的巨型壕沟G4,以及密集的生活遗迹、陶器、石杵等。而清凉寺墓地的航拍图,更直观展示了龙山晚期社会现象。在清凉寺发掘的大型墓葬中,玉钺、玉环等珍贵随葬品彰显着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几步之遥的小型墓内却空无一物,狭小的空间仅能容下一具蜷缩的骸骨。“这种强烈的对比,体现出当时的高度社会分化情况。”张光辉说。
“距今约6000年至5500年的仰韶中期,是坡头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张光辉指着遗址布局图娓娓道来。那时的聚落面积达70万至85万平方米,外围环绕着的环壕,壕沟外侧设置的“岗哨台”,与东西两组建筑群共同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每组建筑群中心,一座大型公共建筑巍然矗立,周围则是鳞次栉比的中小型房屋。这种结构,生动展现出仰韶中期中原地区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协作精神。
时光流转,距今4300年至3800年的龙山晚期,坡头迎来了第二个巅峰。聚落规模急剧扩大至200万平方米,成为晋西南地区的“超级聚落”。内壕与中壕构成的防御体系中,沟侧的岗哨设施与居住院落、祭祀区紧密相连,形成“防御—居住—祭祀”的复合功能区,彰显出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动员能力。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先民的智慧同样令人惊叹。仰韶中期,他们巧妙将河水引入壕沟,使其兼具防御与灌溉的双重功能。到了龙山晚期,水资源管理愈发精密。
谈到防御体系,张光辉将坡头遗址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进行对比。坡头在环壕一侧挖筑的半圆形“墩台”,虽与半坡壕沟内侧的方形墩台、姜寨的方形哨所形态各异,但功能殊途同归。姜寨的哨所中发现了警戒用的骨哨,而坡头的“墩台”旁则出土了戍卫房址与石镞、骨矛等武器,这些发现都有力证明,这些设施是守护聚落安全的重要屏障,也体现了当时先民卓越的防御智慧。
遗址出土的200余件玉器,更是当时手工业高度发达的明证。有学者分析,玉器原料可能取自中条山本地蛇纹石。这些玉器既借鉴了大汶口玉铲、良渚玉璧的形制,又独具匠心,独创了“方形牙璧”等特色器型。墓葬中大量使用的朱砂,虽原料产自湖南、贵州,但经检测,其加工流程已实现本地化。考古发掘出残留的红色粉末,便是先民掌控跨区域资源、将外来原料转化为本土信仰符号的有力证据。
进入“坡头何解”互动环节,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在听众的追问中,坡头遗址跨越2500年的文明密码进一步揭开。“为何仰韶中期与龙山晚期成为遗址的‘高光时刻’?”一位观众起身发问。张光辉解答道:“仰韶中期正值中原文化‘庙底沟化’浪潮,坡头凭借交通优势成为晋西南的文化中心;龙山晚期则因东方大汶口、良渚文化衰落,中原地区迎来‘玉器礼制’与‘城防技术’的整合期,遗址借此成为区域枢纽。这两个阶段的‘爆发’,本质是地理优势与时代机遇的双重作用。”
“那延续2500年的文明,为何突然消失?”另一位观众充满遗憾地追问。随着二里头文化版图在大屏幕上缓缓展开,张光辉说:“距今3800年前后,随着二里头文化崛起,晋南地区的文明中心向临汾盆地转移,加之恭水涧河道变迁、环境变化等因素,坡头遗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一过程既体现文明中心的‘新陈代谢’,也印证了早期中国从‘多元邦国’走向‘一体王朝’的必然趋势。”
“第四期墓葬男女比例失调,是否反映社会结构变化?”此时,又一位观众提出疑惑。张光辉认真回应:“目前发掘的清凉寺墓地仅是遗址的一部分,可能存在其他墓葬区。考古讲究‘透物见人’,性别比例的科学判断需结合更完整的数据,这也提醒我们,遗址研究需保持开放性。”
讲座结束,观众们意犹未尽,三三两两讨论着走出报告厅。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高女士感慨:“以前觉得考古离我们很远,今天才知道,原来脚下土地藏着这么多震撼人心的故事。”而坡头遗址的故事,仍在继续。那些沉睡在黄土之下的文明密码,正等待着更多人去探寻、去解读,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记者 游映霞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