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9
唯有牡丹真国色,移居河东容颜新。创业路上多艰难,坚持守护伴繁华。多年前,因为对牡丹的特有情怀,退役军人李卫民从山东买来花苗,潜心钻研牡丹种植,在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建起了河东牡丹园,踏上了边摸索边突围的创业之路。
苗木难以适应运城的水土,他就改良土壤、更换品种;技术不过关、苗木管理难,他就外出学习,苦心钻研、悉心照管;种植业见效周期长、创业资金不够,他就卖车卖房、四处筹钱,只为继续往前干。
李卫民一心扑在牡丹园,甘当牡丹花的“护花使者”。虽然牡丹花期短,且观赏效果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但河东牡丹园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牡丹花在河东大地雍容绽放,让本地群众有了更方便的赏花场所,也让来运的外地游客多了一个打卡之地。
从光秃秃的一片荒地,到色彩斑斓、缤纷绽放的牡丹园,李卫民和伙伴们付出了大量心血。这片牡丹园,品种多、规模大、株龄老,已由远道而来的“客人”,变成了扎根在盐湖区的“共生者”。
扎根河东绽新颜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观赏只是牡丹园发展的第一步,苗木售卖、深加工等产业都在李卫民的未来规划中。“牡丹苗对我来说,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我非常有成就感。这几年,人社部门给了我很多政策帮扶和指导,家人也提供了资金和支持,让我在布满荆棘的创业路上,有了更多勇气和信心。”李卫民说。
水土不服险“夭折”
“我母亲老家是山东菏泽,我从小在那边长到8岁,我们都对牡丹情有独钟。老人家年纪渐长,每年回去不太方便,我就想着把牡丹种到咱运城来。”谈起创业的初衷,李卫民说。
在山东菏泽实地考察后,他购置了优质苗木,选定了园址,满怀信心准备“大干一场”。
李卫民介绍牡丹品种
“我之前没种过地,对牡丹种植更是一无所知。当时想着,只要把土地整好,种下苗木就万事大吉,有什么难的?有人问我能否坚持5年,我说,10年都行。”李卫民回忆。然而,现实很快给他“上了一课”。
这座位于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内的牡丹园占地200余亩,如今已是花团锦簇、游人如织,但在建设初期,这里只是一片未开垦的荒芜之地。为推动园区发展,李卫民参照荒地航拍图,精心设计了观花亭、玻璃长廊、古建牌楼等景观设施,蓝图美好而详尽,唯独忘记了“土壤”二字。
“苗木种下以后,没有一株存活,所有努力都白费了。”李卫民说,经过认真排查,苗木品种优良,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壤条件无法满足牡丹生长需求。
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军人出身的李卫民有种不服输的劲头,这个挫折让他明白了,牡丹园发展的根基在于苗木,而娇贵的牡丹无法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农业也绝非简单地“种下去”,而是要从土地“养起来”。就这样,创业前期,李卫民的精力全都花费在土壤改良上。
“问诊开方”现生机
经过几年的努力,土壤改良初见成效,但牡丹生长仍未达预期。李卫民开始向外寻求帮助。2022年,李卫民特意从山东聘请了两名技术员,对园内牡丹实施精细化管护。
在长达一年半的悉心照料下,苗木逐渐焕发新生。但李卫民知道,这仅仅是起步,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李卫民和创业伙伴奔赴山东进行系统化学习。在20余天的专业培训中,他们对牡丹管护有了全方位的认知。
除草不能用药,需要采用繁琐的人工方式处理;花谢后要及时摘除花籽,防止养分过度消耗;落叶要及时装袋清理,杜绝细菌滋生引发根部腐烂……
学成返乡后,李卫民和团队将所学知识迅速转换为实践,在园内开展实地操作,不断复盘、总结经验。慢慢地,团队对牡丹的生长习性、修剪技法等内容有了更精准把握。
“以前,牡丹花期一过,光秃秃的,我都看不出是什么品种。现在只看茎、叶、芽,我就能分辨清楚。”李卫民说,如今,园内的每一株牡丹都长势喜人,这份成果让所有付出都有了意义。
此外,在专注苗木养护工作的同时,李卫民还通过外出学习、实地考察、行业交流等方式,拓宽视野、精进专业技能,力求在牡丹培育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傲然绽放香满园
姚黄、肉芙蓉、岛锦、欧碧、赵粉、玉楼春……如今的河东牡丹园内,共有9大色系百余种牡丹。每逢花期,各色花朵竞相绽放,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绣画卷,吸引着八方来客驻足欣赏。
轻嗅牡丹满袖香
“‘五一’过后,我们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苗木管护上。”李卫民说,经过前期调研,他发现运城对牡丹苗木的需求潜力较大,今年就顺势推出苗木预售业务。目前,已顺利售出数十株苗木,不仅实现了资金回笼,还打开了市场新局面。与外地牡丹相比,园内培育的牡丹已适应本地水土,不仅移栽成活率更高,李卫民还免费为购买者提供技术指导。
谈及创业历程,李卫民对去年参加的山西省第十一届星火项目创业大赛盐湖区选拔赛印象深刻。
“我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在一起交流经验很受益。盐湖区就业服务中心也提供了帮助,通过专业指导和宣传推广,河东牡丹园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升。”李卫民说,他对园区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也有了新的思路。
“现阶段,园区还是以观赏旅游为主。之后,我们会在完善园内硬件设施的同时,和外地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牡丹深加工领域,开发护肤品等衍生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李卫民说,他相信在政策的有力扶持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河东牡丹园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他会用心守护每一个花期,让河东人民年年都能欣赏到牡丹盛放的美景。(记者 范楚乔 郝丽莎 文图)
记者手记
首批敢吃螃蟹的人,总是勇敢的,也是孤独的。从一个外行到种牡丹能手,李卫民创业以来的艰辛与付出,非常人所能想象。
放弃容易坚持难。牡丹异地栽植之初,他和伙伴们有过不少挫折和迷茫。别人质疑的目光,资金周转不畅,技术被“卡脖子”,都没有让他们停下前进的脚步。想让牡丹在河东土地重生的倔强,让李卫民咬牙挺过了那段岁月。
正是这难得的坚守,使枯萎的牡丹苗在改良后的土壤间重获生机,傲然挺立。枝头盛开的朵朵鲜花,如同创业者炽热的心,即使会经历风雨摧残,但仍将以灿烂的姿态绽放在河东大地。
记者 范楚乔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