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7
近日,垣曲县毛家湾镇胡家峪社区的居民们发现,每个单元楼门口都新添了一面“心愿墙”。这些看似普通的小黑板,不仅是社区收集民意、解决民忧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它们正悄然重塑着干部与群众的互动模式,让民生诉求的传递与解决更加高效。
胡家峪社区户籍人口1709人,常住人口1384人。以往,群众有事需要到社区办公场所“上门”反映,这对于老年群体和残障人士来说,存在诸多不便。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今年3月,该社区在各单元楼门口设置了一面小小的“心愿墙”,将服务窗口前移至居民楼栋,构建起24小时不间断的民意收集系统,变群众“上门”反映问题为干部“上门”寻找问题。
为保障“心愿墙”发挥实效,该社区建立了专职网格员每日两次巡查机制,并与“接诉即办”工作流程相衔接。机制明确规定,居民写在“心愿墙”上的问题,简单事项当日解决,复杂问题三日答复,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社区办事效率。76岁的老人王金祥就真切感受到了“心愿墙”带来的便利。过去,他家所在楼道的照明灯出现故障,他需拄拐杖走1公里路去社区反映;如今,他只需在单元楼门口的“心愿墙”上写下“楼道内灯不亮”,社区工作人员最快当天就会来维修,让照明灯重新亮起来。他感慨地说:“现在,家门口就能‘挂号’问诊,这些年轻人比亲闺女还上心。”
特殊群体不能在“心愿墙”上写字怎么办?该社区推出了“代书服务”,由楼栋长听取居民意见,协助填写诉求卡片,使“心愿墙”服务真正做到全覆盖。
“五一”假期以来,“心愿墙”的使用率不断攀升,推动社区服务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的转变。疏通居民楼下水道、给残疾人安装上下楼梯扶手、组织广场舞培训……通过“心愿墙”,居民提出的18条建议均被社区纳入议事日程,居民的“心愿清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幸福账单”。
“这面‘心愿墙’,既是一张民生‘晴雨表’,又是一座干群‘连心桥’。通过这一面面‘心愿墙’,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宗旨。”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印廷感慨道。
(苏黎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