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5-16
在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数控机床的轰鸣声中,全国劳动模范李小锋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金属切割声谱写成中国制造的奋进强音。从职业院校学子到国家级技能大师,他以0.02毫米的加工精度丈量职业追求,用28项技术革新诠释工匠精神,在生产一线铸就高铁“中国芯”,生动展现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
技能立身:
淬火成钢的成长之路
“牵引电机是高铁的‘心脏’,而我们加工的模具精度,直接决定着这颗‘心脏’的运行质量。”站在数控机床前,李小锋眼中闪烁着专注的光芒,他的双手在操作面板上轻盈跃动。2005年从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并敏锐地意识到动手能力才是自身优势,毅然选择成为该公司加工中心的操作工。在师傅慈国强的指导下,半年内,他就熟练掌握了多种机械操作技能,并具备了单独作业能力。
工作中,他以“勤、专、全”为准则,即勤练实操、专研技术、全面提升。他的工具箱里始终放着两样“法宝”,一本实时更新的《现场问题攻关手册》,一沓从行业论坛收集的前沿资料。正是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让他在技能提升的道路上不断突破:从山西省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决赛第五名,到中国中车第三届职业技能竞赛冠军;从普通技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李小锋用一项项荣誉证明:技能成才之路没有捷径,唯有深耕细作。
技能报国:
勇破瓶颈的攻坚之路
“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一线技术工人,李小锋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
2021年,该公司接到某产品订单,试加工时发现原有加工方法存在刀具磨损多、加工周期长的问题,成为生产瓶颈。李小锋请缨,从铣削方法入手,将普通铣削法改为动态铣削法,更换刀具并优化钻头。经过不懈努力,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每件加工时间从5.5小时缩短到1.9小时,刀具损耗降低,产品质量全部合格,不仅保证了产品及时交付,还节约了成本。这一创新方法,被山西省机冶建工会评为“2021年度十大金点子”。
多年来,李小锋累计攻关解决技术难题28项,总结优秀操作法4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12篇。从攻关解决LY12材质半导体贴片固定夹具制造难题,到完成高精度薄壁圆环车削加工工艺改进;从齿形压板加工工艺优化,到直驱风力发电机定子端板加工工艺革新……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他对技术的极致追求,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技术壁垒贡献智慧和力量。
技能传承:
匠心永续的担当之路
“一个人有技术,自己有前途;一群人有技术,企业有前途;一代人有技术,国家有前途。”作为省级机械加工金蓝领工作室的领衔人,李小锋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一边从事生产任务,一边承担公司的培训任务,积极推广经验做法。多年来,他培养的11名徒弟中,已有2名高级技师、4名高级工,成为企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2022年,他在中工云课堂讲授《刀具的选择与刃磨方法》,在线学习人数达1万多人;2020年至今,他每年精心准备该企业的工匠大讲堂,针对生产现场难点、痛点问题,采用课堂与现场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并进行操作演示,帮助更多工友提升技能水平。
从普通操作工到全国劳动模范,李小锋的奋斗历程,正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生动写照。
在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正是无数像李小锋这样的技能人才,用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托举起中国制造的脊梁,书写着属于产业工人的时代荣光。
(记者 王月文)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