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6
看到运城晚报刊登的《小区治理,看鼎鑫华府》一文,犹如置身鼎鑫华府:亭台楼阁桥、廊舫轩榭雕,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淡雅的墨香,悄然弥漫在每缕空气中。不由感慨:不来鼎鑫羞舞墨,不到华府难作文。
文脉传承的立体画卷
鼎鑫华府,恰似一幅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当代长卷。民族文化园以“仁山智水”的造园理念,将《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化为现实。中国版图广场上,孩童们正在用粉笔临摹中华人民共和国“雄鸡起舞”全图,稚嫩的笔触勾勒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空维度。兰亭景观并非简单仿古,而是以曲水流觞之态,再现《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雅集精神。仿佛王羲之穿越千年,将他的才情与感悟倾注于此。每一笔每一画,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美好,让人不禁沉浸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海洋中,感受着先人的智慧与才情。四大京都门楼取法《营造法式》,斗拱飞檐间暗合“四方之志”的儒家理想。这些文化符号如同《文心雕龙》所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让居民在移步换景中开启文化寻根之旅。
知行合一的教化实践
晨光中的儒园,身着汉服的儿童们正演练《弟子规》“晨则省,昏则定”的礼仪。国学课堂设在“杏坛”,取意《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的教学场景。稚嫩的童声应和着树梢鸟鸣,恰似《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自然教化。诵读着经典的篇章,稚嫩的声音回荡在庭院间,那是对传统文化的虔诚传承。他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着古人的哲思与情怀,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贤人智者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国学理念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种下,静待发芽开花,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诗意栖居的当代范式
社区合唱团的歌声从锦绣大戏楼飘来,老人们用方言吟唱着《这里最早叫中国》。一流的场地、专业的设备,暗合“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的本真。
龙亭、凤阁里,棋盘边老人们杀得起劲,落子声与蒲剧《西厢记》的唱腔和谐相融。这种生活情态,恰是《闲情偶寄》“一花一石,位置得宜”的当代诠释。当丽江古城、敦煌莫高窟等壮美景观映照出中华大地上56处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夺目;当AI智能音箱播放着《渔舟唱晚》的动听乐曲,我们终于懂得何谓文化与生活完美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鼎鑫华府的实践,印证了《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的时代价值。在这里,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如《周易》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本身。鼎鑫华府,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方诗意栖居的净土。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让人们在诗意的世界里,与自然、与历史、与自己对话,享受生活的每一刻。在鼎鑫华府,诗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这片诗意栖居地,正以春风化雨之势,续写着新时代的《桃花源记》。
□任文芳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