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党旗红 产业兴 乡风暖

——临猗县北里村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提升基层治理质效记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24

“出家门走两步就到我们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我在这儿帮忙择择菜、蒸蒸馍、洗洗碗,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时近晌午,在临猗县北景乡北里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该村村民张少琴一边忙着帮厨,一边笑着说道,“我都60多岁了,能在家门口找下这么一份活儿干,我十分开心和满足。”

北里村是一个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小村庄,常住人口有500余人,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如何破解这一现实困境,怎样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成为摆在北里村村“两委”面前的重要课题。

对此,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临猗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帮扶指导下,北里村村“两委”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为抓手,以延安精神为支撑,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基层治理的思想基石,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层治理的根本目标,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打造文化阵地“三驾马车”协同联动,探索并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筑基、文化铸魂”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北里村在外务工人员多,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年事已高、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吃饭难”就成为影响村民特别是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对此,北里村村“两委”从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角度出发,于2024年9月办起了北里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一天两餐、荤素搭配、有菜有汤、营养卫生,最大限度解决了该村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在这里不仅能吃饱吃好,吃完饭还能到旁边的活动室和老伙计们聊聊天、下下棋,生活充满了乐趣,孩子们在外工作也放心不少。”长期在北里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用餐的薛镇东老人告诉记者。与此同时,该中心还兼送外卖,相关收益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的“口袋”。这样一来,既有效保障了老年人用餐质量,又拓展了村集体收入渠道,减轻了村内各项开支的资金压力,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运营和发展延伸是北里村完善民生服务的一个缩影。在硬件设施、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该村打造了3座月季小游园,完成3000米排污管道铺设、5公里道路硬化与150盏路灯安装,进一步营造了整洁、优美、宜人的农村人居环境,全方位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

通过土地流转和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北里村夯实基层治理基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又一务实举措。目前,该村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600余亩土地,用于集中发展特优农业。其中,100余亩用于发展“郇阳果园”,100余亩用于建设蔬菜大棚,剩余土地用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还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收入。2024年,北里村通过土地租赁和集中种植等方式,为村集体增收30万余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物质富足,又要精神富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建设文化阵地,弘扬文明新风,铸精神文明之魂,聚基层治理之势。近年来,北里村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该村新建了多功能大礼堂,台上,LED大屏幕、音响、灯光、乐谱架等一应俱全;台下,桌椅板凳、空调、饮水机等应有尽有。每逢周三,该村20余名村民便会聚在多功能大礼堂,一起唱歌、跳舞、拉二胡……既丰富了业余生活,也提升了生活幸福感。此外,北里村党支部会举办“九九重阳话敬老”“翰墨飘香颂振兴”等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

岁月流金,信仰永恒。从历史走进现实,作为民族精神的升华、革命精神的传承、时代精神的体现,延安精神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党旗红,产业兴,乡风暖……这是北里村用延安精神推进基层治理、打造幸福家园的新气象。北里村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群众“家门口”的获得感里、党群“心连心”的凝聚力中,基层党组织只要紧扣民生所需,创新体制机制,就能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池春水”。

(记者 董战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