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23
书籍,几乎与我们相伴一生。从母亲的胎教到牙牙学语,从涵盖天文地理的教科书到人文社科作品,我们的成长都离不开书籍。然而,当时间被各种生活琐事填满之后,读书便成为一件“奢侈品”,不是没时间,就是无法静下心来专注到书籍本身。最近,在重温这部与读书相关的纪录片中,我似乎又重新找到了读书的答案。
正如片名《但是还有书籍》所呈现的那样,这部纪录片以“书就希望它被看”为主题,将那些由书串联起的人与故事娓娓道来。除了常见的图书从业者作家、编辑外,片中还如数家珍地讲述了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藏族僧人、漫画家、博物学家、记者、艺术家等形形色色的人与书“相遇、相处”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呈现,让被看见的不只是书,更有参差百态的生命情感。
在这部纪录片中,虽然不乏在书籍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大人物”,但更多的是那些对书籍满怀热忱的编辑、创作者、译者、读者等平凡的“小人物”。在他们与书籍相伴的日常里,有的枯燥乏味,有的充满趣味;有的重复单调,有的新奇跳脱,但始终不变的,是他们对书籍的无限热爱与执着坚守。而这些热爱与坚守,透过镜头,通过他们的话语,一点一点传递给屏幕外的观众。
片中的他们一个个鲜活而独特:有不遗余力挖掘新人,为推荐作品“不择手段”的“秃头”编辑朱岳;有“开一辆装满书籍的汽车行走中国”,用书籍丈量大地的“80后”夫妻;有将自己一生献给图书馆的版本目录学家郑燮元,还有为草原孩子自建图书馆的“95后”僧人久美……看似渺小的他们,生活却因书籍变得鲜活,而这些鲜活的切片,似乎也让观众看到因书籍而变得不同的可能性。在纪录片下的评论区,网友“泪目”“看哭了”等留言比比皆是,在豆瓣网上,一句“永远可以为了一些纯粹的坚持热泪盈眶”的高赞评论,也精准概括了观众们的心声。
同时,镜头也捕捉到了这些爱书之人可爱的瞬间与丰盈的灵魂。在《我们的图书馆》一集里,98岁的南京图书馆管理员、有着古籍“活字典”之称的郑燮元先生研究古籍70余年。在镜头下,他不清楚拍纪录片是干什么的,但谈起古籍来滔滔不绝,甚至把别人看来枯燥的古籍比作“女朋友”:“不是讲‘吹’的话,书一拿上来,我就知道是什么东西,明代还是清代。”主创们还将老人与他人“交易”一本古籍的故事配上画风俏皮的简笔动画,将老人的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常说,书籍的印记会隐匿在每一个与之打交道的人身上,让人们说出饶有趣味的话语。在片中,主人公们频现的“金句”是他们关于读书的思考,更是读书给予他们人生的馈赠。包慧怡的“读书是忘我而无用的专注”,匡扶的“正常生活里的人是非常浩瀚的”,杨师傅的“编辑应该有不断拓展边界,冒犯读者的勇气”……这些无一例外都在表达“读书人”的气质,也体现了“读书人”的浪漫与直觉。
当再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这个问题时,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也许能给我们一个答案,“因为我们的心态要开阔于世界,因为我们要成为一个不无趣的人。”而这些爱书人也在用他们走过的路告诉我们,以书为舟,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去,驶向心灵的更深处。 (杨颖琦)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