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23
□王慧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可算得是春深。唐末五代十国诗人王贞白有“读书不觉已春深”,于是,我便想起一些读书的事情。
记忆中,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作文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得到一本四年级的作文书。那时的识字量能有多大,几乎很多字都不认得,但我记得那时几乎读懂了里边的每一篇作文,从此便也爱上了写作文。初二的时候,写了一篇作文,叫《读春》,发表在《语文报》上,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做了点评,其他的内容忘记了,只记得刘教授说标题起得好。
高中阶段,除了教科书,几乎没有读课外书,武侠系列和琼瑶系列都没有看,但脑子是青春浪漫型的,总想着等考上大学,一定读很多想看的书,做很多想做的事。高考完,我报了一所临海的大学,专业选的是中文系。有海看,有书读,可算作是我理想中的“学海无涯”4个字的具象化,所以很开心,一读就读了7年。
这7年里,我一本一本地啃书。说是“啃”,一是因为之前没有什么读书经验,书读起来很吃力,像“啃”一样;二是因为必须“啃”,汉语言文学系不是看小说就可以的,而是古今中外的文史哲书籍都必须涉猎和研读。在这期间,我还去到另外一所古典学养深厚的大学交流学习了一年,时间不长,但对我的影响蛮大。如果说母校给了我自由随和的气质,交流学习的这所大学则教会我古雅朴拙的作风。在后面的人生经历中,我逐渐认识到,这两种状态可以看作是读书的很好的习惯和品质。
10多年前,回到家乡教书,有了更多时间读书。每上一节新课,我就把和这篇课文有关的书籍都尽可能看一遍;教学生品读诗歌的时候,发现自己似乎得了诗歌的窍,于是写了两年新诗;给学生讲文言文,顺带着开始读家乡的一些古籍碑拓,把合适的文章摘出来,给学生做模拟题用;《红楼梦》成为高中必读书目后,我在公众号上开了一个栏目,对其进行逐回赏析,一周写一篇。那一周除了工作和生活,脑子里想的全都是这一回的内容,对书中的用心之处品读得比较扎实、细致,这可以算作是对我读书能力的极大训练和提高;还有就是每次监考的时候,可以非常高效地读书,基本上是三天读两本书,很过瘾。
再后来,换了工作,实用类的书籍读了不少,文学作品读得较少,但偶尔读一下,觉得还是可以读得很深。文字的承载量是很丰富的,作家用心写出来的东西,只要读者的阅读能力提升了,那么就能够看出写作者的心力和心智,以及文字背后的人格,甚至是灵魂。所以现在虽然没有广泛阅读,但是能够将作者的良苦用心读到,我觉得作为一个阅读者,我算是基本合格了。
“读书不觉已春深”下一句,是大家极为熟悉的“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值钱的光阴下,我已经年近不惑,但并没有到达“不惑”,只能说确实“读书不觉已春深”了。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