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23
□郭云良
8岁捧起书本,20岁站上讲台,直到60岁退休,52年与书朝夕相伴,按理说应该读过不少书。然说起来惭愧,四大名著,“一大”也没读过。平日里偶尔翻一本书,要么是看到半截兴趣缺乏,随手放下;要么是看着看着困意来袭,沉沉睡去……
一日和老同学聊天,他说在报上看到我的文章,“你还会写小说!真没想到,平日一定读了不少书吧”?
“你的小说结构很好。别看我不会写,我可会看。”他顺口夸了我两句,接着说:“念初中时,国内的好小说我基本都看完了,高中就开始涉猎外国文学。”
我,笑而未答。至此,大家想必对我已有了解——教书但非爱读书之人。这或许和我教数学有关。
幸运的是,2018年国庆节,我邂逅了一本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书——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稷山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行走稷山》。时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的李骏虎称赞此书:“一个只有三十几万人口的县份,涌现出这么多的作者,尤其这么多的乡土作家,这是多么让人感慨和钦敬的盛况啊!”
总览这本书,不同作者笔下流动着一样的风情:黄土风、故乡情。后稷沃土、汾河之水滋润的篇章,美得犹如枣乡的画卷。随便打开一页,散发着墨香的文字,透着亲切,让人感怀。因为它沾着故乡的泥土,挂着五谷的露珠。
受之浸染,一贯玩数字的我,居然重拾写作热情。其实上小学时,我写的小作文,就曾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只是后来升学进师范、毕业教数学,没有时间接触写作了。但自幼播撒下的那颗文学的种子,早已在心底萌芽,静待春风。
不爱读书,并不等于不爱写作。2018年12月,我的《车轮滚滚话改革》在《枣花》报“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栏目上首次发表。自此,我踏上了写作之路。4年多来,我在省、市、县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篇,20万字的小说散文集《远去的故乡》也即将出版。2019年到2021年,我先后加入了运城市作协、山西省作协、中国小说学会。这一切成绩得益于《行走稷山》及次年出版的《沧桑稷山》。这两部“姊妹篇”,给稷山作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滋养了一大批爱写会写的文化人。
闲暇之余,我常浴着阳光静坐窗前,看中条山起伏,观安邑水库波光粼粼,听魏风校园读书回荡。感悟此情此景,我似乎回到了梦幻般的童年,回到了我的故乡……
泡一杯热茶,浏览几段文字或写上一篇文章……沉浸式的思绪似梦非梦,穿越式的思维任意驰骋;把人生的情感融入词句,让生活的积蓄化为篇章。这是一种释放,更是一种超越。
一本书,半生缘,就这样串联起我与文学的情缘,让我人生的后半程找到了方向和热爱。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