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让读书成为一种“刚需”

——九三学社运城市委员会“墨香书海现象”座谈纪要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23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时值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来临,本报于近期接连推出关于我市“墨香书海”家庭教育图书馆的相关报道,引起大家对阅读的深度共鸣。为进一步推广“墨香书海”经验、培育读书风尚,近日,九三学社运城市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墨香书海现象”座谈会。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学者和家长齐聚一堂,建言献策,助力书香运城建设。

“墨香书海”成为现象

什么是“墨香书海”现象?“10年前我得知‘墨香书海’图书馆,没想到藏书量如此惊人。从2009年创办至今,这间图书馆产生了极大的社会价值,它为我市许许多多的家庭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和环境,从培养阅读兴趣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不少孩子实现人生梦想,让更多家长捧起书本……如今,还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市民营图书馆的一个标杆,形成了当下的‘墨香书海’现象。”市政协委员卫振庭提出自己的理解。

16年,10余万册藏书,2700余名长期会员……“墨香书海”家庭教育图书馆取得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运城市委员会教育支社社员、“墨香书海”家庭教育图书馆创始人许双宝的坚守。

“当我第一次走进‘墨香书海’,我便被满墙的手写借阅卡和留言簿打动,小学生们用拼音写下‘谢谢许爷爷’,成年人在这里找回了读书的快乐。16年来,许老师自掏腰包百万余元,把一间小店变成滋养心灵的精神粮仓,这是一份纯粹的文化情怀。”山西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运城市委员会科技支社副主委相红联说。

“没有来到这里前,我很难想象一间民营图书馆有如此大的规模,我很钦佩。”北京一所民办工艺博物馆负责人卫海波说。

“‘墨香书海’现象的背后,我看到了热爱和坚持的力量,是持续不断地、笃定地做好一件事的精神,令人动容。”九三学社运城市委员会教育支社主委、盐化中学特级教师王红燕表示,“这里是精神的象牙塔,让我们有困惑来这里读书,焦虑时在这里聊一聊”,言语间毫不吝啬自己对这间图书馆的喜爱。

九三学社运城市委员会副主委、运康中学校长梁元成表示,办图书馆需要信仰,认定一个方向,坚定不移,如此,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有大作为。而许双宝就拥有这样的信仰。

作为“三个千万”版阅读推广人的许双宝,他践行着“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的理念,让更多人捧起书。“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让这间图书馆实现‘百年店、百万册书’的目标。”对此,许双宝信心满满。

“一个人开办一所图书馆,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但许老师从不轻言放弃,一直为‘让更多家庭读好书’的愿景而努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众志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健康说。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运城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裴平总结道,许双宝是一个胸怀国之大志的人,是一个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他把更多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正是这样的担当让一个图书馆能长久地运营下去。

除用心做好一件事之外,许双宝指出,图书馆之所以能做下去不是靠商业模式,而是靠知识传播的力量。“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精神文明的需要,我们开图书馆,办家长课堂,认为读书不光是孩子的事情,更是所有人的事情。”

“将图书馆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符合亲子阅读的方向,能进一步助推全民阅读水平提高。”卫海波说。

“许老师做的最了不起的事情是他对大家阅读观的正确引导,让更多家庭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他购入正版高档新书,举办家长讲堂,开设精读、泛读、思维导图培训课等,引导家长和孩子们学会学习方法,走进书的世界。”运城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运城市委员会医卫支社副主委、运城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谢莉说,因为阅读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专家,将科普知识送到更多人身边,而这间图书馆能让更多孩子通过书籍成为想成为的人。

在所有散发的香气中,墨香最具智慧,最抚人心。“墨香书海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前两个字——墨香,这既不是沉香也不是花香,而是我们能从书籍中感受到的一种力量,一种沁人心脾的舒服。”运城市实验中学原副校长秦博年认为,图书馆让更多人有机会阅读经典,获得精神的力量。

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盐湖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盐湖区委员会社员、运城中学教师陈志新提出建议,可以与相关政府部门达成合作,获得支持,同时进一步深化家庭教育这一特色,培养相关人才对家长进行指导,传播阅读方法,与公办图书馆进行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民营图书馆的优势。

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垫脚石,把孩子带到运动场,他的身体就棒一些;把孩子带到图书馆,他的思想就更丰富一些。”许双宝指出,家庭环境对孩子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捧起书的样子。

如何更好地开展亲子阅读?梁元成认为,可以先从家长和孩子共读语文书开始。“语文教材给孩子们打好了精神底色,这是国民教育最基础的读物,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它其中包含的精神内核可以陪伴人的一生。大家以一篇课文为起点,便能将书越读越宽。比如,《爱莲说》中我们认识了周敦颐,周敦颐有两个学生程颐和程颢,再从二程了解到朱熹,知道程朱理学。由此类推,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知识体系。”

马健康分享了生活中的经验,作为一名家长,他经常陪孩子们一起背诵语文课文,不仅孩子们记诵更准确,理解更深入,自己也重新感受到语文的美好。

家长台会巧表示,想要让孩子读书,家长首先要读书。“因为孩子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家长的问题,通过阅读,我学会向孩子表达关心,与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孩子也从最初辍学到现在发展越来越好。”

通过设置家庭读书日,营造阅读环境,孩子们能更好地养成阅读习惯。“我将每周六设为我和孩子的读书日,我们来到图书馆,经常一待就是一天。图书馆里更有阅读氛围,书籍也比家里多很多,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培养兴趣,逐渐形成阅读习惯。”“墨香书海”图书馆会员谭雪琴说。

让孩子爱上读书,更要让他们知道“为何而读书”。周恩来总理曾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当下,孩子们应该为什么而读书?“读书不是为分数读,而是为国家读,为民族读,为世界读。”王红燕表示,现在孩子心理压力较大,抑郁、厌学情况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更要让孩子从阅读中汲取精神力量,让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拥有一颗“大心脏”,从而直面人生的困难和挑战。

“读书不是考试的工具,阅读的意义在于书中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会跳出纸张,给读者以精神启迪和深远影响,最终塑造我们的人格。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梁元成说。

阅读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不应该抱着功利心,不是什么需要读什么,而是博览群书,进行文化性的阅读,理解传承我们的文化内涵而非单纯获取信息或者消遣娱乐,实现文化代际传承的目标,坚定文化自信。”秦博年说。

盐化中学教师王飞建议家长和孩子们,读书需将知识内化于心。“如果不内化,即使读了很多书,益处也很有限。因此,我们需要践行和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

形成全民读书风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座谈会上,不少嘉宾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和推动全民阅读的价值。

“我想文学的力量总是无声的、长远的。我是湖北黄冈人,小时候家里穷,没读过太多书,但为数不多的与书为伴的经历,如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陈志新表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长期的文化积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改写生命的轨迹。”

许双宝谈起童年经历,热爱读书的他常常为了两毛钱的书攒很久的钱,虽然那时物质并不富裕,但精神富足。正是由于对阅读的坚持与热爱,让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收获更多知识,为如今的阅读推广事业打下基础。

谢莉表示,只要是读过的书,必然会在生命中留下印记,那些知识已经融入我们的骨血、气质和修养中。

为进一步弘扬读书风尚,相红联建议,可以从打造城市“微阅读空间”、营造生活化阅读氛围、增设文旅融合阅读场景等多方面进行努力。“民营图书馆、社区书房、校园图书角……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微阅读空间’就像点点星光,照亮了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此外,我们应该积极发现、支持身边的‘许双宝们’,让更多民间力量成为书香运城的点灯人”。

作为一家个体户的老板,谭雪琴以自己的微小行动带动着身边人开始阅读。“我在店门口放了一个书架,每天没顾客时就读书。这能让我收获心灵的宁静,也能为孩子做个好的榜样。当每个家庭都爱上阅读时,读书风尚自然就形成了”。

阅读推广不需要宏大叙事,关键在“贴近生活”,各种生活空间都可以成为阅读的场所。相红联指出:“比如,在社区发起家庭书架共享计划,鼓励居民捐出闲置书籍;在小区打造‘漂流书箱’,提高人们阅读兴趣;在农村书屋开设专题书架,让阅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在企业打造‘创新书架’,推送行业前沿书籍等。”

倡导读书风尚可以与文旅融合发展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在景区设置诗词打卡点,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结合盐湖生态保护策划阅读研学活动,让阅读经典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利用蒲剧、绛州鼓乐等非遗资源,举办‘戏曲里的中国’读书分享会,让传统文化通过阅读活起来。”相红联说。

未来,还可以加快推进“数字阅读”发展,让书香打破时空界限,进一步推广“有声图书馆”“大字版电子阅读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让阅读服务更有温度。

“依托‘墨香书海’平台,如今,我们正在进行万人读书推广系列活动,走进更多社区、企业、学校等,让阅读抵达更广阔的人群。”许双宝说。

裴平表示,九三学社运城市委员会一直以来坚持打造“阅读让生活更美好”社会服务品牌,常态化进行阅读推广活动,就是要让读书成为一种风尚,而不是到了读书日才提及。“我们要继续引导更多的人汲取文化营养,丰富精神世界,让书香成为运城最好的注脚。” (文/记者 陈怡霏  图/记者 茹雅)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