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23
2024年年底,我作为第24批中国(山西)援喀麦隆医疗队的一员,踏上了这片遥远的土地,来到了雅温得妇儿医院,开启了我的援非之旅。在这里,我将用我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忱,守护非洲患者的生命健康。
初抵雅温得
挑战与决心并存
雅温得妇儿医院手术室里的设备陈旧而简陋,药品的短缺更是让我忧虑,在国内常见的麻醉药物,在这里成了稀缺资源。
记得我第一次踏入手术室,目光扫过老旧的麻醉机、有限的监护仪,以及种类稀少的药品时,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我将要奋斗的地方,我必须尽快适应这里,每支药我都要精打细算。”
工作中,我发现这里的麻醉技术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当地医生大多凭经验使用肌松药,往往刚插上管,患者就开始躁动不安,有时术中患者肌肉会紧绷到难以维持外科操作。
于是,我开始着手改变当地凭经验用药的习惯。通过翻译器的帮助,我向他们解释药理知识,教会他们如何根据患者的体重、手术时长等来精确计算剂量。现在,整个团队已能更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宝贵的药物。
看到患者术后在恢复室中忍受疼痛的痛苦,我更心痛。于是,我引入了多模式镇痛的理念,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难忘瞬间
那些生命线上的坚守
在喀麦隆的这段时间,每一天都充满挑战。我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抢救时刻,其中有几个瞬间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医疗救治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名产妇因胎盘早剥大出血,血压骤降至危险边缘。面对有限的升压药物和紧迫的抢救时间,我全神贯注地调控着每一滴液体、每一微克药物的输入。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抢救,产妇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当她的家属用生硬的汉语向我表达感激之情时,我差点落泪。
一个出生仅两周、体重不足3公斤的婴儿,需要做幽门梗阻手术。这么小的患者,对麻醉的要求极高。我选择了最小有效剂量的药物,全程寸步不离地守着监护仪,生怕有任何闪失。手术成功后,我还特意制订了特殊的镇痛方案。看着这个小婴儿平稳恢复生命体征,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了日常的手术工作外,我还积极组织当地医生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看到他们可以独立完成许多精细操作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这种改变,不仅意味着他们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意味着喀麦隆医疗水平的整体进步。
凝望星空
将思念埋在心底
夜深人静时,我都会格外想念远方的家人。每当和4岁的女儿视频通话时,她都会问我:“爸爸,你什么时候打败非洲的病毒怪兽啊?”
我总是笑着告诉她:“等这里的妈妈和宝宝都平安了,爸爸就回家。”
挂断视频后,我静静地望着窗外的星空。我知道,我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守护这里人们的生命健康,二是将中国的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传递给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