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17
吹故乡的风,念人间的暖,最美人间四月天!
春姑娘出阁,明媚尽显,抬眼望去,十里红妆,青山俊鸟出,黄河鱼鸢飞,一曲春天的交响乐正在中条山和黄河之间奏响……
“走,到陌南去”,我终于按捺不住花团锦簇的一再撩拨,向好友王本华发出了热烈的邀请。
车,疾驰于中条山的云端之上,穿行于曲折的山崖之间,前方大河奔流,远处竹林摇曳,还有一个个故人的翘首以待,都在此行的意料之中。却没想到,就在“打卡”春天的脚步偶过汉唐竹林谷时,不经意间,一抬头,哇,那不是“景耀月故居”吗?一座亭阁考究,回廊豁达,飞檐耸脊,画栋雕梁极具沉稳大气的民宅故居,静卧于百花竹丛之中……两扇大门虚掩半开,我不由惊喜:“进去看看。”
景耀月,芮城骄子,辛亥人物,饱学之士,其名如炬。近百年来,他与这座故居成为陌南这片热土上的一座文化坐标和一部传奇。先生生于陌南镇寺前村,少小家贫,仅靠租种土地和编制竹器为生。但,沐汉唐古风,饮黄河水长大的景耀月却不向命运屈服,硬是凭着勤奋好学,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爱国之路、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之路。先生一路过关斩将,中秀才,考举人,取进士,赴日留学,终成大才,跻身庙堂之上……众人仰望之间,无不倾然,柳亚子称景耀月:“太原公子倾心久,义气如虹盘马来。”鲁迅赞誉他为“当代古典文学的最佳作者”。他与国学大师章太炎齐名,成就当时文坛“南章北景”之说。
对于老乡景耀月先生,我始终怀着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感觉。不仅仅因为他是辛亥革命元勋,更因为他是一代国学大师,我们芮城近代文脉的有力担纲。于是乎,每每经过于此,我都不由得要对这座故居以及这座故居的主人行注目礼,注目礼的背后,又是多么热切地期盼,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走进这两扇紧锁的大门,向这位先贤致意,和这位大师对话。
如今,大门半掩,我们又怎能错过这次拜谒景耀月先生故居的天赐良机。我和本华兄拾级而上,一进大门,便见几个工人正在施工修缮,不由内心一动:看来一切好事都在春天发生,先生的故居终于要对外开放了。
随着工人的热心介绍,我才知道,这座院落是由芮城县建筑学家史可鉴遍访京城以后,从1923年开始动土,1936年完工,博采众长,集南北之大成,建成的三进四合院。
踩着修缮施工的一地尘土,亦步亦趋,从南至北,进门厅,穿前厅,过大厅,树木葱茏,庭院幽深;从北至南,看厅房,瞅厢房,目光所及,房房相连,精而不丽、华而不艳、雅而不俗,布局严谨合理,建筑主次分明,围合式的结构和藏书楼高窗造型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北方建筑的阳刚厚重和南方园林的柔美清秀。特别是房屋建筑上的砖雕、木雕、石雕“三雕”艺术,更是手法细腻,刀功精湛,无论是“麒麟送子”“三娘教子”等人物故事,还是“郭巨埋儿侍母”“大舜孝感动天”等二十四孝图,皆为匠心独运之作,艺术研究价值极高,美轮美奂,令人啧啧称奇。
“哎呀,如果不是日本人来,这座院子会建得更加雄浑壮美!”我不由得回过头去,一对中年夫妇大声向我诉说着。我不由得好奇:“你怎么知道的?”“我原来在这里面上过学,这庄园就是陌南中学的前身。”顺着男人手指的方向,一排西厢房默然静立。“那边是我们当年读书的教室,那边是男生宿舍,那边就是当年的女生宿舍。”一旁的女人不失时机地补充着。在和这对夫妇的交谈中,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思,这是怎样的一块地方啊,令人流连,使人忘返。当年的这个庄园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岭底、陌南、东垆方圆数十里的少男少女们背着馍布袋,带着咸韭菜,或骑车,或步行,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蜂拥而来;风中的铃声当当敲响,孩子们在这里摇头晃脑,琅琅的读书声响彻在这座庄园的上空,飘荡在汉唐古镇这片生生不息、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明代著名思想家顾宪成所撰的一副对联也在这里高高挂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据说,这座庄园建成以后,景耀月先生就没有回来过,也许一天也没有在这里居住过。但这里却成为汉唐古镇一座赓续文脉的象牙塔,应该是他初建时没有意料到的,他若泉下有知,应该是自豪的和骄傲的。
建筑如人,青砖为衣,屋檐是髻,墀头就是他的领结。这座院落也如景耀月先生一样,端庄而立,敦厚示人,一个世纪以来,风里雨里,他就站在那里。岁月无声,却声声入耳;时光无言,却言犹未尽,在深情地诉说什么,让我们侧耳倾听,不忍离去。 (梁孟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