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舟中敌国:德政为基的治道镜鉴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16

▲河东成语典故园“舟中敌国”雕塑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在电视剧中,我们常见到这样大快人心的一幕——反派众叛亲离、陷入孤境,尤其在正邪对抗、人性博弈的剧情中较为普遍。这一场景,与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成语“舟中敌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舟中敌国”描绘的正是同船之人皆化为敌人的绝境,常被用来比喻众人反对,落得众叛亲离、孤立无援之境。

然而,现实中的“舟中敌国”,远非正邪分明、快意恩仇的爽文剧本那般简单。它更像是一枚生锈的古币,正面刻着“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的箴言,反面却铸满了历史的血与泪,警示着世人:哪怕看似坚不可摧的巨轮,一旦同舟之人各怀鬼胎,再坚固的巨轮也会在平静水面沉没。

那么,“舟中敌国”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

这一成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文侯逝世后,吴起奉命辅佐其子魏击,即魏武侯。约公元前390年,魏武侯泛舟沿黄河顺流而下,行至河流中游,他被眼前的山河景色震撼,不禁感慨:“这雷首山与黄河如此稳固壮丽,实乃我国国宝啊!”吴起听闻回应:“国家的稳固,在于施行德政,而非依赖山川的险要。昔日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天险,右临彭蠡泽屏障,却因不修德行、不讲信义,终被大禹所灭;夏桀统治时,其领土左依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南,羊肠坂在北,地势不可谓不险要,却因为为政不仁,被商汤放逐;殷纣王的国土,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北倚常山,南临大河,山河环绕,固若金汤,只因其无道无德,就被周武王诛杀。由此看来,政权稳固的关键在于施德而不在险要。倘若君王不修德施仁,恐怕这艘船里都会变成敌国啊!”魏武侯听后,深以为然,称赞:“讲得好!”

吴起之言,字字珠玑,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终成典故,传扬千古。它揭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为治天下,在德不在险。无道之人,众叛亲离;有道之君,化敌为友。

“舟中敌国”更像一部现实版的 “爽剧”,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它所警示的危机,并非源于敌国军队那种硝烟弥漫、明火执仗的正面进攻,而是隐匿于同一艘船上的人心离散。吴起所指“德”与“险”的对立,以及列举的三苗、夏桀、商纣等坐拥天险却因失德而亡国的惨痛案例,道出了“在德不在险”的治国真谛。这一思想,超越了其所处的时代局限,直击民心与德政关键,为后世治国者反复研习,化作滋养历代的为政理念。

纵观漫长的历史,无数朝代的兴衰更迭,都在反复验证着“舟中敌国”这一警示的正确性与深刻性。

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推行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德政,发展农业,减轻民负,造就“文景之治”。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以民为本,任贤纳谏,广施仁政,开创“贞观之治”,让唐朝盛极一时,万邦来朝。反之,秦朝统一六国后,恃险暴政,百姓苦不堪言,终引发农民起义,仅二世而亡。隋朝亦是如此,隋炀帝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引发民怨,在农民起义中覆灭。可见,政权存续不在山河险峻,而在德政施行。失德者,即便坐拥天险,其政权也不过如沙上楼阁,转瞬即逝;有德者,即便身处平凡之境,亦能凭借仁德得民心,固国本。

在当代,“舟中敌国”智慧仍具现实意义。于国家治理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关键。只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切实解决民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才能凝聚全民力量,助推国家稳步前行。

对个人而言,“在德不在险”同样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准则。职场中,品德高尚者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易获同事尊重信任,为事业奠基;自私无信之人虽能一时获利,却迟早遭人唾弃,陷入孤立。生活里亦是如此,德行好,广结善缘,收获幸福;失德则众叛亲离,人生黯淡。可见,品德修养是决定人生高度与广度的基石。唯有修养品德,方能行稳致远。

“舟中敌国”启迪我们,古今虽异,可人心向德的本质从未改变。在追求个人发展与国家繁荣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在德不在险”的教诲。秉持高尚品德,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如此方能在人生征途上跨越艰难险阻,实现自我价值;国家也将凭此凝聚磅礴伟力,在时代浪潮中稳健远航,开创昌盛未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