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16
王慧
在媒介化生存的当今,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逐渐合流。诸多短视频关乎民生民情的取材视角、衔接地气的讲述方式、质朴淳厚的情感表达、真实立体的形象塑造,让受众产生难以抗拒的代入感和认同感,无怪乎人们对其爱不释手。
对应文学,也是如此。作家的写作追求也好,我们的阅读习惯也罢,好像都逐渐脱离了“五四”以来的启蒙宏愿和灵魂震荡,不自觉地转向一种“亲民”文学的定位与选择。作家认为有意义,愿意写,并以之“载道”;读者觉得不烧脑,愿意看,并认为“受教”。
而管喻老师的《马齿菜》,正是这样一部“小而美”的隽永之作。
首先是人物的“小而美”。母亲不到一米六的个子,从山东来到山西,有过颠沛流离的举家逃难,有过九死一生的土匪劫财,围绕“柴米油盐醋,锅碗针线布”10个字,和父亲一起拉扯4个孩子,仿佛从未脱离生存层面的困苦劳作,且不厌其烦地帮助任何她能帮到的人,其辛劳忙碌、生活琐碎的程度,用父亲的话说,“忙得连放屁的时间都没有”。然而在作者的点滴记录下,一位吃苦耐劳、坚忍顽强、勤快节俭、厚道善良的母亲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这位“小而美”的母亲,她同晋南乃至中国的千千万苦难母亲一样,在精神上是极为高大而富有感染力的。书籍最后所辑录的“母亲格言”,在66篇文章的一个个小故事中,都得到了具体而翔实的阐释,读者对此是深为信服且钦敬的。
其次是题材的“小而美”。管喻老师的这本书里,既写到了一分钱一小片的“正痛片”,也写到了石狮嘴里的小石球;既写到了不算光彩的“偷苜蓿”,也写到了蒸馍用的蓖麻叶、葵花叶……不看内容的话,都不知道作者将每一篇文章取名为这些小物什、小事件的用意。但是待看完全文,看完全书,才明白每一个小之又小的物什和事件背后,是人与人相遇、相知、互扶、互爱的感人细节与温情。母亲的生活是苦难的,讨饭、捡垃圾都经历过,但母亲的生活又是炽热的。她本着一种朴素的“披好人皮”的念头,在近百年的生命历程中,不仅书写了自己的生命奇迹,而且传承给后辈以珍贵的德行与操守,同时用善行与暖意影响和帮助到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正如书名“马齿菜”一样,这种田间地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野菜,却有一个俗名叫“不死草”,当文化的生命以平凡的个人为载体,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延续下去时,个体的生命便也具有了不朽的意义与价值。
再次是篇幅的“小而美”。许是管喻老师讲故事的能力出神入化,我总觉得《马齿菜》的每一篇文章都不长,每一篇都读得意犹未尽。再看时,整本书里的文章其实长短皆有,但长的也不觉得冗长,我想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文章的语言以叙述型的短句为主,没有太多氛围和情境的营造,也没有什么修饰词、排比句,读起来比较利落;二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很有晋南人的说话特点,不是吴侬软语,而是保留了古汉语的精髓,自然有惜字如金、一字千金的效果;三是作者对于任何沉重的话题,都采用了类似《诗经》“哀而不伤”的笔触和风格,点到即止,不作铺排渲染,但却意味深长。总之,整本书实现了作者在梦中对母亲的承诺:写真写实写好。
费孝通先生曾用浅显易懂、冷静深沉的语言写出了社会学专著《乡土中国》,而今,管喻老师用质朴无华、词约义丰的语言写出了《马齿菜》这样一本“乡土运城”之书。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的河东文学爱好者来说,《马齿菜》将是我们亲近家乡、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指导书。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