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4-16
▲山西青铜博物馆晋侯苏钟(仿制品) 记者 刘亚 摄
晋侯苏钟是铸于西周厉王时期的成套打击乐器,由大小不一的16枚甬钟组成。每枚钟体上皆刻有能互相连接的文字,共355个。铭文完整地叙述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器物主人晋侯苏受王命讨伐山东的夙夷,取得胜利并得到封赏的事迹。这场战争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并且晋侯苏的名字与《史记》中记载的也有出入,该铭文内容可对晋国和西周的历史补充和校正,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晋侯苏钟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即晋侯苏墓,现有14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两件在山西博物院。一套编钟为何存放在两个地方?这还要从1992年北赵晋侯墓地的那场疯狂盗掘说起。1979年,著名商周考古学家邹衡揣着寻找晋国始封地的期望,带领考古队员对位于曲沃和翼城两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工作持续了10余年,发现了近千座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数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邹衡认为,天马—曲村遗址应该就是晋国的最初封地“唐”。长时间的考古挖掘引起了盗墓贼的注意,盗掘之风日盛。1992年初春,盗墓贼用炸药相继炸开了位于北赵村的两座大墓,持枪将文物盗掘一空。相关文物部门抓紧组建考古队开始对北赵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就在这一年的发掘间隙,8号墓又遭盗掘,包括14件晋侯苏钟在内的诸多器物流失到境外。后来清理8号墓时,仅发现两枚劫后余生的甬钟,这便是存放于山西博物院的那两枚。另14件甬钟流落到香港时,因钟体上的铭文是凿刻而非常见的铸造,被文物商当作赝品而无人购买。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看到编钟的资料后,认为字体有古意,绝非后世伪造之物,当即决定购回这批编钟。因为贩卖者不知编钟及其铭文的价值,又急于出手,最终以较低的价格成交。1992年12月,这批编钟被运到了上海博物馆。后来,学者经过对铭文的研究惊喜地发现,它与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的两件小编钟的文字竟可以联缀起来!这不仅证明了晋侯苏钟的来源,也证明了其是真品,更揭示了西周时期的一段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