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4-14
胡楚清
“亲仁善邻”是中华民族坚守的处世邦交之道,闪耀着中华文明独有的智慧光芒,展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文明理念和乐群共济、和合共生的天下情怀。
“亲仁善邻”的思想根源
“亲仁善邻”最早出自《左传·隐公六年》所记载的史事。故事中,陈国的执政大臣五父认为“亲仁善邻”是立国的法宝,劝谏陈桓公与郑国休战。尽管五父的劝谏没有奏效,但“亲仁善邻”一词流传了下来,在以后的典籍当中被多次引用,被奉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
“仁”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要义,是非常崇高的“全德”。“仁”最早出现在春秋时的侯马盟书,本意为对人友善相亲。《诗经·郑风》“洵美且仁”,以“美”赞其外貌,以“仁”称其内心。《论语》强调,“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则、标准和境界。此后,“仁”逐渐发展为广泛的道德范畴,成为众善之长、百行之本。在“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中,“仁”指的是道德践履与精神追求,此句是告诫人们要在明辨什么是美好品性的基础上,修身以养德、律己以行仁。
“仁”是人际和谐的内在要求。“仁者,爱人也”,指的是要与人为善。友爱他人是“仁”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外化表现。当“仁”的本体与对象从“人”上升为“国”时,就成为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对他国之“仁”,就是对待他国应和睦相处、友善相待。
“仁”是关爱他人的行为实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指的是仁德之人既要爱己,更要爱人,由己及人、博施济众、博爱天下。当“仁”外化为治国之道,就是约法省刑、轻徭薄赋的仁政思想;当衍化为交往之道,就是“德不孤,必有邻”的仁德观念。执政者应以德服众、以仁治国,彰显协和万邦、兼善天下的担当精神,实现和谐共生、和衷共济的邦交关系。
“亲仁”是“善邻”的内核。“亲仁”是亲近仁德之人。古人认为,品性相合、德行相宜,方可成为挚友。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但小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因此,“亲仁”不仅指应择邻而居,还指应亲近仁德之人;对于国家而言,“亲仁”则是对仁政的向往与实践。
“善邻”是“亲仁”的外化。“善邻”的本意是和邻居或邻邦友好相处,也是“亲仁”思想的实践方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兄弟”既是家族中的手足,也是社交中的同好,还是外交中的友邦。天下人民只有如同兄弟,才能和平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共生。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亲仁善邻”铸就了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外交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融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体现于中华民族的外交实践中,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一方面,“亲仁善邻”是患难与共的有效路径,正所谓“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淮南子·主术训》);另一方面,“亲仁善邻”是协和万邦的责任意识,正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传·系辞传下》)。“协和万邦”既要有化解矛盾、主动示好、寻求契合的外交善意,也要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外交共识。
“亲仁善邻”的外交实践
中国自古以来就坚持国之昌盛源于“亲仁善邻”,而非掠夺战争。历史也反复印证,“亲仁善邻”是促进国家发展、彰显大国风范的宝贵财富,也构成中华民族赓续至今的核心价值和历史基因。
“亲仁善邻”是崇尚和平、厌恶战争的外交基点。历代统治者无不以“天下和平”作为最高政治目标;历代士大夫无不以“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中国自古就有“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法·仁本》)的历史箴言,常有“化干戈为玉帛”(《淮南子·原道训》)的外交实践。公元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为倡导和平,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谋求晋、楚两国和好,订盟互不侵犯。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次倡导弭兵运动。此后40年间,晋楚再未发生战争。此次会盟为中原地区赢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思想家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并在知道楚国意欲侵略宋国后,“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至于郢”(《墨子·公输》)制止这场战争。可见,和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在其《皇明祖训》中,告诫后世子孙不能“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这一“不征”理念,成为明代长期遵行的外交国策。
“亲仁善邻”是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外交策略。历代王朝与周边国家交往合作,常以仁义的德行,亲郊邻之邦;以博大的文化,慕四方之邻。如汉代凭借着强盛的国力和文化优势,“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后汉书·班超传》),西域50余国“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汉书·西域传》),与汉交好。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爱之如一”,形成了互惠互利、共存共处的交往格局;对亚欧各国,唐朝开放包容、和平交往,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外交圈。
“亲仁善邻”是乐邻互助、共同发展的外交追求。历代王朝秉持亲仁善邻的外交思想,积极传播中国先进的制度规范、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推动了周边邻邦的政治变革、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西汉时,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器物传播到了西域,西域各国纷纷学习中原文化,龟兹王曾数次朝贺,学习汉制,归国后“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汉书·西域传》)。唐朝主动结交日本、新罗、大食等邻邦,互通往来、互派使臣。据《旧唐书》记载,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新罗共派216名遣唐使赴唐学习。这些遣唐使将中国的先进制度、文化、技术、思想带回本国,大大推动了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明代派遣陈诚出使帖木儿帝国,带去农书《齐民要术》和地理书《水经注》,并协助开辟“试验田”。自此,中国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在中亚得以传播和运用。
“亲仁善邻”是调解争端、维护和平的外交原则。中国致力于协助维持周边邻邦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其发展。唐高祖时,位于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屡屡侵略新罗、百济,并阻断其通往唐朝的道路。为此,唐朝派遣使者出使三国,调解矛盾。唐太宗即位后,也曾遣使出访百济,希望能与新罗“共笃邻情,即停兵革”(《旧唐书·百济传》)。明朝时期,郑和在下西洋期间,沉重打击了东南亚地区的海盗活动,维护了南海交通要道的安定与畅通,为东南亚、南亚地区营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旗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