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寻访韩家岭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4-08

景重清

韩家岭,地处中条山深处,是夏县泗交镇的一个自然村。

这里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晋南革命中心”,一块被称为“小延安”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也许是它藏得太深,在过往很长时间里,我都不曾听说过韩家岭,也就谈不上了解韩家岭的红色历史与革命故事。随着这些年红色文旅产业的兴起以及影视文学巨著《嘉康杰》(杜流程著)的问世,才使我获得对韩家岭的全新认知,且心向往之。

一个清晨,我驱车去寻访韩家岭。车到夏县,出县城后开始向山里进发,一路曲折迂回,蜿蜒前行。车窗外高山险峻、峰峦叠嶂,清新秀美的山色景致尽收眼底。山涧清溪的流水声、林中鸟雀的啼鸣声,不时地愉悦着我的耳膜……过了泗交镇不远,就看到镶嵌着“晋南革命圣地韩家岭”几个金色大字的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崇山峻岭之间。纪念碑周边的夏县中心县委活动旧址、嘉康杰纪念馆近在眼前,不远处当年党政军民活动的窑洞旧址等依稀可见。

1931年到1947年,中共河东特委、河东中心县委、夏县中心县委机关曾在这里驻扎。这里还曾是中条地委、条西地委、晋豫特委、太岳三地委、太岳五地委、太岳三分区的活动地,堪称“河东革命摇篮”。

夏县中心县委活动旧址,在纪念碑西面一座青瓦泥墙的四合院里。院子堂屋内,一尊精心制作的蜡像生动逼真:嘉康杰、柴泽民等人正挑灯围坐,面对一张军事地图,激烈地讨论着战情。斑驳的木桌凳、生锈的灯盏、一面折叠着的党旗、墙壁上的图片和柜子里的书籍,诠释着八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1931年,嘉康杰将中共河东中心县委从河东中学迁至韩家岭。这个小院就陆续成为各领导机关驻地。当时的许多决议、决定都由这里产生并发布。

太原失守后,日军以4个师团兵力迅速向南推进,先期攻占了垣曲、夏县和安邑,之后其他县相继沦陷。中共河东特委、牺盟会运城中心区等机关都被迫转移到中条山深处的韩家岭地区。

1938年,中共晋豫特委为加强中条山抗日根据地建设,决定在韩家岭成立中共夏县中心县委,领导夏县、闻喜、平陆、芮城、解县、安邑、虞乡七个县的工作。

从军火窑往南折返,一座青砖青瓦、高门大户的四合院,是嘉家在韩家岭的庄园。当年嘉康杰在这个院子里,当着老百姓的面烧掉地契,免除地租,然后打开自家粮仓分给佃户粮食。庄园也是嘉康杰的故居,他和家人,还有母亲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嘉康杰在韩家岭一带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老百姓都愿意跟他闹革命,并且为驻村党的机关和部队站岗放哨,传递情报,资助生活。当时200多口人的韩家岭,就有55人入党、57人参军,为河东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41年,嘉家庄园被日本侵略者烧毁,只剩下两间几近坍塌的土坯房。我们现在看到的嘉康杰纪念馆,是后来根据村里老人对庄园原先样貌的回忆重新修建的。

纪念馆由嘉康杰生平展厅、办学展厅、革命运动展厅和生活场景四部分组成。据介绍,嘉康杰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两次留学日本。其间,多次参加和领导反对军阀政府、地主劣绅的斗争,不惜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1927年,他在太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获得新生,有了至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崇高的追求和远大的目标,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嘉康杰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临危受命,任河东中心县委书记,致力重建和恢复党组织的工作。他头裹白羊肚毛巾,穿着对襟棉袄、大裆裤子,扎着裤脚,一身乡下小商贩打扮,骑着一辆后架挎着竹篓的破旧自行车,里边装着日杂用品,孤身一人,跋山涉水,磕磕绊绊,通关过卡,游走于河东各地,秘密寻找失散的党员,在自己的学生和民众中发展党员,播撒革命火种。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嘉康杰等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河东三十二县的党组织得以恢复或秘密成立,在党的建设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胸怀教育救国梦想,从1921年到1933年间,竭尽所能,在夏县、运城等地创办了一所小学和五所平民中学,用新思想、新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进步青年,让星星之火燃成河东红色革命的燎原之势。

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他配合红军东征,在韩家岭成立“晋南红军游击队”,发动中条山暴动。他按照周恩来同志对山西省委的扩军指示,奔赴各县动员河东儿女参军,新兵集中到韩家岭短训后,分批送往八路军总部接兵处,出色地完成了扩军1500名的艰巨任务。

1938年1月,他赴延安“抗大”学习,5月受组织派遣回到河东从事敌后游击战争,先后担任晋豫特委委员、军事部长和晋豫边游击支队供给部长,率领游击队战斗在中条山区,配合主力部队多次挫败日军进犯。1939年9月,他在中共晋冀豫区党委第一次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区党委委员和出席中共七大候补代表。会后,他担任了中条地委委员、民运部长。

国民党反动当局十分畏惧嘉康杰在晋南一带的影响力,1939年11月18日,他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不幸壮烈牺牲,时年49岁。嘉康杰被刘少奇同志盛赞为河东“群众领袖”,并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褒扬。

嘉康杰若是一座伟岸的丰碑,那么,巍巍中条山就是承载起这座丰碑的坚实底座,滔滔黄河水就是定格在这座丰碑上的华美碑文!

由这座四合院往北,一排窑洞依山而建,当年游击队驻地、军粮窑、军火窑、服装厂、修械所、抗日供销社等鳞次栉比,掩映在苍翠碧绿之中。窑洞是部队驻扎时建起来的。因为是土窑,受雨水冲刷后极易坍塌,曾两次修缮加固。我伫立凝思,感慨万千,仿佛自己瞬间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脑海中幻化出一幕幕生动的战时画面——

游击大队指挥部里,嘉康杰正在部署游击队破坏铁路、袭击机场、巧打据点、偷割电线等战斗行动方案,打得日军在河东大地上寸步难行,迅速南犯豫陕的计划流产……

修械所车间里,工人们有的在用钢锯锯着枪管,有的在组装“八音手枪”,还有的在维修缴获的“三八大盖”……

服装厂院内,绷起的一道道绳索上,搭满了刚刚染上灰色颜料的布匹。屋子里,十几名妇女正在缝制军装……

晋豫边游击大队的队旗在飘扬,宽阔的河滩上,战士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练兵活动,有练刺杀的、练投弹的、练射击的,还有练赤身搏斗的、匍匐前进的……

1938年冬天,夏县中心县委举办军政干部培训班,各县党政军领导干部在这里集中培训。嘉康杰给培训班送去《雷雨》《日出》《原野》等书籍,还有自己谱写的词曲。学员们课余时间学唱革命歌曲《中条山上》:“中条苍苍,黄河茫茫。中条山是河东儿女们威武不屈的脊梁。黄河是我们的热血,一路奔涌激荡。中条山上摆战场,向着敌人冲锋开枪。黄河岸畔军号嘹亮,誓把侵略者全部埋葬。我们无所畏惧,我们无比坚强,欢呼着,欢呼着,我们必将迎来胜利的曙光!”整齐洪亮的歌声,在中条山深处回荡……

近年来,韩家岭这个中条山深处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先后被授予“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市级党史教育基地”称号,每年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

韩家岭,原本荒僻寂静的山村,八十多年前,成为晋南革命中心,吸引了大批胸怀志向的年轻人入党、参军、支前、送情报,一时间,这里革命风雷激荡,红色浪潮涌动,屋宇窑洞、山水树木,都足以成为见证。

那个年代,年轻的共产党人为了人生理想,为了奋斗目标,洒热血,献生命,义无反顾,成就了人生光彩,坚韧而壮烈的背影,定格在了历史的时空。可是,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会知道多少,又理解多少?革命信仰、红色精神,在众多纪念节点和相关的主题活动中,如何继承和发扬?或许,这已成为当下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保存和修建这些革命历史遗址,其现实意义,自是不言而喻。好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改扩建泗交中学,新建西沟村康杰小学,改善村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这不,在距嘉康杰纪念馆不远处的山头上,有座容量约200立方米的蓄水池,是从6千米外高水源地通过地埋管自流过来的,供附近3个自然村500多口人饮用。市、县两级老促会也筹资数百万元,修缮革命旧址,开发和保护韩家岭红色资源。这些举措,令人欣慰。

如今的韩家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穷已不见踪影,生活步入了小康。进入新时代的韩家岭人,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山羊养殖、野生板栗生产、连翘等中药材种植,集体经济在壮大,群众收入在增加,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路子越走越宽……

红色,不变的初心;奋斗,不褪的本色。红色历史,是记录,更是精神传承和激励。我想,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告慰革命的先行者!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