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半两钱石范:凝固历史的文化烙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3-17

记者 王捷

提及“秦半两”,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作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货币,半两钱不仅象征秦始皇在货币领域的统一,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更对后世货币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古代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而制作半两钱的模具,同样承载着这份荣耀,成为解开古代铸币技术之谜的钥匙,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西汉半两钱石范,就是最好的印证。

“范”,是古代用来铸造青铜用具的模具。所谓的“石范”,即用石料制作的模具。石范铸造是一种铸造方法,需要将两个石范对扣起来,将融化的铜水浇铸其中,待铜水冷却,卸下石范,所制作的物品就基本成形了。石范耐高温,可反复使用,但由于石料坚硬不易加工,所以一般只铸造相对简单的钱币、兵器、工具等。而随着制陶业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陶范,所以出土和传世的石范并不多,也因此更显珍贵。

这件西汉半两钱石范,是1991年由盐湖区北相镇曹允村的村民捐送的。不难看出,石范的制作工艺颇为精湛。其为双面范,两面都可以用来铸币,多片配套叠压一起浇铸,大大提高了铸币效率,满足了铸币需求。其长21厘米~23厘米、宽7.8厘米、厚1.8厘米,范面经过精心打磨,钱型雕刻规整,浇注口设计科学。一方有17枚“半两”钱模,底部3枚,两侧各7枚,排列整齐。钱模直径为2.48厘米,穿径0.8厘米,钱文是阴文小篆“半两”,字体古朴。范面的磨损痕迹,也表明它曾被频繁使用过。

纵观中国历史,货币制度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夏、商时期,人们最早使用的具有实物货币性质的等价物是“海贝”。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金属铸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独自发展,货币形制繁杂多样。半两货币历经战国、秦、汉三个时期,在我国古代货币史上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其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秦统一六国之后,就将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法定货币,使全国的货币形制、重量和单位实现了标准化,大大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流通和贸易往来,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西汉初期,基本沿用半两钱,其重量标准发生了变化,半两钱的铸造工艺不断改进。随着汉武帝时期废除半两钱,推行五铢钱,半两钱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石范的发现,无疑为我们研究货币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西汉半两钱石范,见证了西汉时期的货币铸造工艺和经济发展状况,体现了当时的范铸技术,也为我们研究西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参考。

不难想象,工匠们在制作石范时的游刃有余和精益求精,先选择一件优质石材,再切割、打磨制成范坯,然后在范面上雕刻出钱模和钱文,最后精细修整……石头无言,但历史和文明震耳欲聋。这件西汉半两钱石范,就像是承载着一段厚重历史的文化烙印,为我们体悟中华文明独有魅力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仿佛窥见工匠们铸造钱币时的忙碌身影和西汉时期的经济面貌,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