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葫芦虽小藏天地

来源:今晚报时间:2025-03-12

□程醉

葫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瓠、匏和壶,三名皆可通称。后来人们开始基于形状对它们进行区分,“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和“卢”在古代原是分指两种盛酒和盛饭的器皿,但由于它们的形状和用途相近,大致到了唐朝,人们已经习惯将其合为一词“葫芦”来使用了。

实际上在汉代,葫芦已经是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资料。据西汉晚期的农学著作《氾胜之书·瓠》记载:“黄色好,破以为瓢,其中白肤,以养猪致肥;其瓣,以作烛致明。”意思是葫芦不但可以剖开做成水瓢,其瓤还可以喂猪,其籽还能取油点灯照明。汉代时期,中国古人使用的灯油主要来源就是葫芦籽和火麻籽。

合卺,是中国古代婚礼中的一种重要仪式。就是剖一瓠(葫芦)为两瓢,以线连柄,新婚夫妇各执一瓢,斟酒以饮。因为瓠味道苦,酒倒进去以后也有苦味,喝了这瓢中苦酒则预示着婚后夫妻也会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合卺礼”始于周代,到宋代才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熟悉的交杯酒。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葫芦还被赋予了很多的神话色彩。李白在《下途归石门旧居》中云:“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这里又引出一个成语“壶中日月”,说的是成都附近的云台山道士张申有一个酒葫芦,他只要念动咒语,葫芦里便会出现日月星辰、亭台楼阁等。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曰:“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这是描述一位姑娘在秋天的济水边等待心上人过河相会的场景,她坚信对方会骑着或背着葫芦渡河而来。(《今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