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2-26
□杨颖琦
“服化道考究、镜头语言在线、剧情在线,悬疑剧爱好者是真的喜欢”……
近日,一部悬疑探案剧从播出就走出了向上的口碑曲线,更有不少网友评论这部剧颇有“老剧”风范:“有种回到小时候看《少年包青天》和TVB探案剧的感觉。”这部剧就是在央视八套播出的古装悬疑探案剧《锦囊妙录》。
从整部剧集的制作来看,电视剧《锦囊妙录》被很多网友称赞为“良心之作”。在置景、服化道上,电视剧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元素进行了巧妙运用,绒花、掐丝、缂丝、京绣、马面裙等在剧中比比皆是,从款式版型、色彩搭配到纹样设计、工艺制作,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剧中人物的服饰不仅符合角色身份和时代背景,其精美的绣工更是让人赏心悦目,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因故事的地理背景标注在山西,剧中出现的河津、杏花村、汾河、花馍、土炕等山西元素,让身为山西人的笔者在看剧时也倍感亲切。整体置景风格参考山西王家大院古建筑群,主场景临汾县衙对标明代平遥县衙设计搭建,古朴素雅的建筑风格,栩栩如生的木雕砖雕及错落有致的灰砖青瓦,电视剧尽可能将故事融合在一幅幅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美好画卷中,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回到剧集中,该剧以女性探案为切入点,讲述了命运多舛却自强自救的罗疏,因洞悉人心、善解人意,得名“锦囊”。为改变命运,她向新任县令韩慕之毛遂自荐,助力其破获一起大案,自此暂留县衙化身捕快,与心性赤诚、怀揣江湖梦的官家子弟齐梦麟携手探案的故事。在剧情上,电视剧借鉴了民间十大奇案的故事,比如惨绝人寰的“无头女尸案”、猎奇吊诡的“汾河裸尸案”、人心叵测的“酒坊杀人案”,在展现真实人性的同时还原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与世情百态。精彩的剧情推动,也让观众在观剧之余也享受了一把“破案瘾”。
与以往男性为主角的探案剧不同,作为一部以女性视角剖析犯罪心理的古装探案剧,《锦囊妙录》中的案件大多与女性相关,通过展现不同女性的故事与境遇,深刻揭示了古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与不公。比如,“送子香堂案”反映的是古时女性的生育困境,“无头女尸案”是讨论女性生活的自由度和舆论压力的问题……通过这些故事以古鉴今、小中见大,映射出今天的真善美。
剧中的女性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我挣明天。尤其是以女主角罗疏为代表,来到县衙后,在县令的启发下,她去掉了名中的“香”字,成为县衙的一员,获得新生。罗疏的坚持与清醒,亦是当代女性的一种折射,“命,我自己挣;路,我自己走。”罗疏勇敢地从过去束缚女性的框架中走出来,让大家看到了女性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剧中的女性不靠男性来施救,而是努力互相帮助。在“送子香堂案”中,罗疏和描翠以身涉险,深入香堂探求真相,在审讯时,县丞陈梅卿建议将那些因为求子而被玷污的女子叫来问话,罗疏却请求县令放过她们,因为她知道在当时社会对于女子来说,名节是“命根子”,失节是“夺命索”;“无头女尸案”则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抽丝剥茧地让大家知道,一个善良而忠实的可怜人是如何被社会偏见、流言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杀”死的;在“赘婿杀人案”中,罗疏和乔若兰被绑架后,两个女性彼此关心,想出各种办法周旋于匪徒之间,护佑彼此……这些细节,让观众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女性的睿智与温暖,看到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
奇案之下是世情百态的冷暖交织,市井之间是鲜活生动的探案群像。剧集不止有刺激的探案剧情,更让观众走入普通人的内心,了解明朝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熙熙攘攘的街道、社会芸芸众生、个人喜怒哀乐、三教九流、烟火中生才是“接地气”的剧集魅力所在。电视剧《锦囊妙录》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扑朔迷离的案情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精彩的古装探案剧。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性的智慧与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所带来的魅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