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年轻人与“电子亲人”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2-24

□杨颖琦

最近,“电子亲人”在年轻人群体中悄然走红,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网络现象。在社交平台上,一些博主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长辈身份,向年轻人分享生活、提供建议,让年轻人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了别样的亲情。

“电子爸妈”这一热词最早来自一位名叫“和女儿分享日常”的博主,在主页简介上写着:造一场甜甜的梦给娃娃。在这个账号里,他们以父母的视角出现在网友面前,叮嘱这些“互联网儿女”吃饱穿暖,为他们的开心而开心,在他们失意时给予鼓励,让很多网友沉浸式体验“不扫兴”父母无条件的宠爱。而在这个账号的评论区里,有父母已经去世的网友,有与父母关系紧张的网友,也有在职场或者生活中遇到挫折、委屈却不方便与父母说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网友在这里找到久违的亲情,并称他们为“互联网爸妈,试图拼起碎了的陌生小破孩”。

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一些年轻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心情低落却不愿让父母担心,于是向“电子父母”倾诉后,能得到耐心的安慰和鼓励,重新找回自信和动力。还有一些年轻人在异地求学、求职,每逢佳节不能回家时就会倍感孤独,也许“电子亲人”的一句问候、一个温暖的故事,都能让他们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电子亲人”的出现,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现在年轻人在情感需求上的变化和探索。这一现象的背后,映射出当代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亲情的渴望与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工作压力,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挑战。当他们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压力无处释放时,“电子亲人”便成了他们寻求情感慰藉的出口之一。

这些“电子亲人”之所以深受年轻人喜爱,关键还在于他们能提供一种理想化的亲情体验。他们情绪稳定、包容理解,给予年轻人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这与现实中部分年轻人与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不畅、观念差异等问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电子亲人”这里,年轻人能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用担心被批评或指责。

然而,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亲人”终究只是虚拟世界的产物,无法完全替代现实中的亲情。虽然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年轻人的情感需求,但虚拟的陪伴无法给予真实的拥抱,无法在关键时刻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过度依赖“电子亲人”,可能会导致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建立和维持深度关系的能力下降,甚至产生沟通障碍。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也应理性看待。一方面,它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尤其是亲情的满足。父母和长辈们应反思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主动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与关爱。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应明白,“电子亲人”只是生活的调味剂,不能替代真正的亲情。在享受虚拟世界带来的温暖时,更要珍惜身边的亲人,用心去经营和维护现实中的亲情关系。作为子女,也许我们也可以尝试与父母共同接触新事物和新思想,尊重彼此的感受和意见,打造积极的沟通氛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