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开学季,健康防护正当时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2-21

记者 魏 濛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孩子开学了,朋友圈里被快乐和欢呼霸屏:有一种幸福叫做孩子开学了!“神兽归山”了,家长们喜笑颜开。

可是好景不长,一些家长就开始闹心上火、愁眉不展:为何,我的孩子一上学就生病,感冒、发烧、咳嗽、扁桃体肿大……

提到开学,很多家长又爱又怕。爱的是,“神兽回笼”,自己终于解放了;怕的是,很多孩子开学的第一个月,很容易生病,想想就让人焦虑。近日,我市中小学学生陆续报到,新学期正式开启,初春天气多变,流感、呼吸道、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进入高发期,校园人群密集更需警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部部长赵俊霞,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方面介绍了开学季学生健康防护知识,以帮助家长和孩子筑牢健康防线,安心开启成长新篇章。

开学就生病不是错觉

家住尚东城小区的崔女士还记得,前几日她家孩子刚上幼儿园没两天就感冒、发烧、咳嗽,吃药多天不见好,去医院检查后,给孩子连输三天液。胖嘟嘟的脸消瘦一圈,一家人心疼不已。

在市儿童妇幼院,张芬正带着8岁的女儿前来看诊。“刚开学女儿就感冒、咳嗽,人没精神,情绪不高,怕耽误了学习赶紧带孩子来看看。”张芬焦虑地说。

日前,我市中小学已经开学,同时各医院儿科门诊、儿科急诊,也迎来就诊小高峰,因为有的娃一开学就生病,“归笼”暂时失败不说,也让家长担忧不已。每到开学季,家长就会无比头疼。因为原本健康贪玩的孩子,上学没两天就会生病,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和小学生,开学就生病的现象较为突出。家长是既担心又充满疑惑:为什么在家生龙活虎的孩子,刚一上学就病了呢?也很想知道孩子开学初期容易生病的原因。

“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可能出现‘开学病’。有一些家长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开学病’单纯就是孩子免疫力低,便盲目给孩子大补。”赵俊霞说,家长要了解,开学日正值冬春交替之际,尤其北方气温还比较低,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次,回到校园,学生需自己负责个人卫生,加上饮食、休息规律的改变,容易出现消化系统问题。除此之外,不少孩子还会出现“假期综合征”,一想到开学,便出现焦虑情绪,这些都可能致病。

赵俊霞列出了孩子开学就生病的主要原因,提醒家长务必要细心对待。

交叉感染。流感是春季流行病,除了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鼻病毒、肺炎支原体、诺如病毒等病原体始终存在。校园又是各种病原体特别愿意潜伏的最佳场所之一,学校人员相对密集,孩子之间容易通过空气传播、接触等途径感染各种病原体。加上孩子免疫力较弱,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同时,学校属于公共场所,学生活动扬起的灰尘以及清洁频率、通风不良都可能增加活动场所尘螨的数量,尘螨增多容易引起孩子流鼻涕、鼻塞、咳嗽等症状。

温差较大。现在处于冬春交替时节,清晨和午间温差较大,加之孩子运动后容易出汗,衣服增减不及时都可能中招生病。

情绪影响。开学后,小孩需要离开家人和熟悉的家庭环境,难免有各种情绪出现,比如害怕上学、焦虑、孤独感等,尤其是幼儿园的小孩,更容易出现心理不适应,容易哭闹、烦躁。中医认为“忧伤脾”“悲伤肺”,情志不畅也能致病,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影响孩子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所以就经常出现感冒、发热、咳嗽、拉肚子等情况。

卫生习惯。孩子活泼好动,没有较强的卫生意识,没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极易造成“病从口入”。

四种疾病易盯上孩子

春季开学,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校园人群密集,更容易造成多种传染病的传播。

“春季气候多变,温差较大,为细菌和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近期,学生已经开学返校,加大了流行性感冒、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播风险。”赵俊霞说,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做好校园常见传染病的防控。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发热可持续2天—3天;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常有咽痛、干咳、鼻塞、流涕等,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高发时间为冬春季,潜伏期一般1天—3天,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引发流行。

麻疹。麻疹传染性很高,首发症状出现3天—5天后出现全身斑丘疹,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主要症状为发热、红色斑丘疹,并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高峰期是3月份—5月份,潜伏期6天—18天;8个月以内的婴儿、7岁以上学龄儿童、没有接种麻疹疫苗的幼儿及成人为易发人群,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病程较短,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病程一般为2天—3天,冬春季为高发季节;潜伏期多在24小时到48小时内;各学段学生均易感;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主要的致病病原体。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它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厌食,口腔、手、足,及臀部出现疱疹或溃疡。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部,四肢很少。

食源性疾病。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都是常见的病原菌,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往往在学校、幼托等集体单位发生。

做好防护健康上学

开学季,人群聚集、季节交替等因素交织,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疾病发病风险增加。如何破解刚开学就生病的“魔咒”,护航孩子们健康开启新学期?

“做好校园传染病防控,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努力。”赵俊霞说,为了有效防止传染病在学生间的传播,需采取科学预防措施,筑牢孩子免疫屏障。

抓校园防控。学校要根据天气情况加强室内场所通风换气,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清洁消毒,要强化食品、饮用水安全管理,预防食源性及介水传染病。此外,可通过家长会、宣传栏、校园广播、健康教育课等形式,开展学生常见呼吸道、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教活动,增强学生的防病意识。

解焦虑情绪。孩子们上学后需要有一个适应期,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帮助一起渡过难关。家长在孩子初入学的前一两周里,应多花时间来陪伴孩子,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重饮食营养。营养是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孩子饮食不均衡容易引起贫血或其他营养元素缺乏的情况,从而使抵抗力下降,反复生病。因此,提高免疫力,营养搭配很重要。家长可以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最新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平衡膳食宝塔》的推荐,让孩子摄入足够的鱼、瘦肉、蛋、奶、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合理安排进餐时间、进食数量,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尽量不在饭前吃过多的零食、喝饮料等。

有良好卫生习惯。要注重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洗手步骤,养成饭前、便后、外出回到家后及时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要注意掩口鼻。这些小细节都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间的交叉感染。

合理安排作息。充足的睡眠是孩子发育的先决条件,一些孩子睡觉晚、睡眠少,孩子的睡眠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

进行体育活动。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促进孩子器官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强健体魄,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按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大部分流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可有效避免如水痘、麻疹、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

赵俊霞说,随着春季开学季的到来,儿童由家庭生活进入到集体生活,家庭、学校和社会应从饮食、运动、睡眠、个人卫生、心理健康、疾病预防等方面,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呵护,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