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1-22
“土乐村的飞狮表演又登台了,有14年没演了……”围观的村民感慨道。1月21日,永济市虞乡镇土乐村广场上一片欢腾,空中飞狮艺术团正紧锣密鼓地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新春表演做准备。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济飞狮,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以崭新的姿态重焕生机,为即将到来的蛇年新春增添喜庆氛围。
土乐村的狮虎空中高台,又称“空中飞狮”,起源于清朝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曾在晋南地区风靡,多次代表解虞县、永济县参加民间社火表演,是当地的文化名片。不过,由于高台表演的危险性,这一技艺曾无奈中断了30年。1996年,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土乐村的飞狮表演被重新挖掘整理,永济市空中飞狮艺术团组建成功,飞狮表演再次闪耀舞台。1996年“五一”期间,永济市空中飞狮艺术团在济南大明湖公园连演25天,场场爆满;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该团在深圳演出半月,受到香港同胞和深圳市民的热烈欢迎。此后,因种种原因,这一绝活又一次被搁置。直到2009年,在一位退休干部的倡导下,村里老艺人重聚,塑虎头、拧麻绳、做高台,日夜训练。2010年春节,山西省永济市土乐华虎凌霄团正式成立。飞狮表演吸引了方圆百里的百姓前来观看,多家媒体竞相报道,还登上了央视新闻频道,声名远扬。
作为一项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土乐村的飞狮表演有四大鲜明特点:一是“高”,表演在12米高空展开,惊险刺激;二是“险”,表演者需在40度斜绳上徒手攀缘,挑战人体极限;三是“绝”,“横滚平绳”“荡秋千”“脚踩凌空”“倒悬望月”等一系列绝活,令人拍案叫绝;四是“奇”,狮虎头用泥巴、棉布层层裱糊,狮虎身则由麻绳精心编织而成,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匠心。
2011年,永济飞狮被列入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万锁被确定为飞狮表演传承人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表演人员年龄老化,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演出中断数年。
今年,土乐村飞狮表演重新启动。为传承这一技艺,村里积极发动广大青年,加大培训力度,吸引更多人参与。
目前,团队中有李耀民、李连喜、梁春强、杨高发4名舞狮演员,年龄最大的78岁,最年轻的也42岁了。梁春强年龄最小,作为今年新加入的成员,他深感责任重大。他说,参与进来不仅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更是希望能带动更多人,传承这一珍贵的非遗技艺。
张万锁介绍,团队鼎盛时期人数约70人,表演中断了14年,面临着表演人员年龄偏大问题。今年重新组织起来彩排表演,就是希望培养更多新人,让飞狮表演这一非遗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张万锁看来,这不仅是一项表演,更是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古老技艺必将重绽光彩,为更多人带来欢乐与震撼。记者 薛丽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