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三更”“半夜”缘何连用

来源:天津日报时间:2024-10-23

□许晖

“五更”是汉代开始通行的夜间计时制度,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每个更次大约两个小时。“五更”也叫“五夜”,最初以甲、乙、丙、丁、戊命名,称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叫“五鼓”,更夫用鼓打更报时。宫廷巡夜的警卫交接班,都以五夜来划分安排,闻鼓声交接班。

“三更”指夜晚十一点至一点,因此“三更”就是“半夜”。那么,为什么把“三更”和“半夜”连用呢?这岂不是重复了吗?原来,“三更半夜”这个俗语竟然还有阴谋的含义在里面。

此语出自《宋史·赵昌言传》。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有三人都中了进士,状元是胡旦,省元(第三名)是赵昌言,同榜中还有一位叫董俨。三个人都做了官,胡旦任起草诏令的知制诰,赵昌言任工部侍郎,董俨任掌管财政收支的度支副使。赵昌言和时任掌管盐、铁、茶专卖以及征税事宜的盐铁副使陈象舆关系很好,因此,虽然陈象舆不是赵昌言同年进士,但也加入了这个小集团,再加上一位任右正言(谏官)的梁颢,五人结成了“科甲朋党”,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要政敌是当朝宰相赵普和太子元僖。

这个“科甲朋党”的小集团活动异常频繁,“四人者,日夕会昌言之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不管白天深夜,他们总是聚集在赵昌言的府中商讨政事。由于是公开结党,因此朝野上下都知道这个小集团,京城民谣因而称之为“陈三更,董半夜”,“陈”指陈象舆,“董”指董俨。

这个小集团指使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的佣书人翟颖上书诋毁时政,并且狂妄地自荐为重臣,又举荐可以充任辅臣的数十人。结果是宰相赵普流放了翟颖,同时将几人全部贬官,这个“三更半夜”的“科甲朋党”被一网打尽。

从此之后,“三更半夜”就成为一个固定用语,指深夜。 (《天津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