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0-22
□记者 郝丽莎
“刚到康复中心时,希希(化名)不会听声音,也没有语言能力。今年植入人工耳蜗后,经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希希已经会说‘你好、再见、谢谢’这些简单的词语,变化非常大。”近日,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听障儿童希希的个训课康复教师吴莎莎说。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亲子集体课、一对一个训课、情景教学和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从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和听能方面接受专业的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目前,我市共有40个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其中有3个听障机构为68名听障儿童提供康复治疗和训练,专业的课程和暖心的服务帮助这些听障儿童步入“有声世界”。
精准康复见成效
希希是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听力语言康复部进行康复训练的一名听障儿童,享受了国家早期干预康复项目这一惠残政策。
今年4月,希希植入了双侧人工耳蜗,开机后的一周内,希希听到了声音,家长和老师都十分惊喜。
“开机后,我和希希妈妈很担心希希的反应,觉得孩子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适应人工耳蜗,开机师也说孩子可能需要半年的适应时间。”吴莎莎说,开机后的第一节课,能感觉到希希有些迷茫,有时候听到声音没有反应,还经常看老师。没想到的是,仅仅通过一堂课的引导,希希就对声音有了明显的反应。
就这样,经过一周的训练,希希的听力能力逐渐稳定,课堂上也十分积极,听到声音就举手互动。
一个月之内,希希就可以做听记一项名词、拟声词,会说人物、水果、动物这些简单的名词,一次说上七八个字也不再是难事。
据吴莎莎介绍,经过康复训练,11月,希希就可以进入正常的幼儿园接受融合教学。
在希希的班级里,甜甜(化名)的康复效果也特别好,爸爸、妈妈、再见这种简单的词语说得非常好。目前,甜甜正在学习分辨不同声音。
“希希专注力很好,甜甜年龄小,会调皮一些。孩子年龄不同、情况不同,我们会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精准康复。”集体课老师相庆妮表示,集体课可以帮助孩子在嘈杂的环境中适应助听设备,提前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干预治疗要趁早
“甜甜现在发出的声音是无意识的语言,处在理解阶段,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康复中心二楼,甜甜的个训课老师李佳丽正在和甜甜妈妈沟通近期的康复成果。
一旁的甜甜和姐姐正在开心玩耍,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今年一岁多的甜甜是康复中心的“常客”,出生后进行听力筛查时发现听不清声音,确诊后,在残疾人康复中心申请了项目,佩戴了助听器。
“一开始知道孩子的情况,我也不愿意接受现实,但总要正确、科学地看待这件事情,才能帮助孩子早日康复。”甜甜妈妈说,她之前在医学行业工作,深知早干预、早治疗的重要性。
经过多方咨询,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她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并没有植入人工耳蜗,而是选择佩戴助听器进行干预。这样,可以保留甜甜的听力能力,再根据她的发展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早发现固然重要,但康复过程需要老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参与。
“教孩子的过程很煎熬,但是看到孩子进步的那一刻,就会十分欣慰,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我经常和希希妈妈在一起交流,下了很大功夫去教孩子认知,所以这两个孩子进步很快。”甜甜妈妈说,“我现在也会给一些‘新’家长开导,让他们多向老师学习,多教教孩子。”
据了解,如果康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甜甜就只需要佩戴助听器,再定期到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
“真是找对地方了,国家的政策特别好!如果遇到类似情况的孩子,我也会向家长科普、介绍康复中心,让大家都知道有这样的机构。”甜甜妈妈说,康复机构的老师就像家人一样,给予孩子全方位的关爱,耐心教育、慢慢引导,让他们在爱与温暖中快速成长。
正如这些听障儿童的家长所说,康复机构的老师们倾心浇灌着“迟开的花朵”,用爱心、耐心和坚守点亮了这些特殊儿童的人生。
记者手记
听力障碍会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对于听障儿童来说,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可以缩短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改善言语、语言障碍,帮助他们早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文中所采访的甜甜就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正面案例,经过早期干预,她的康复效果非常好,即将迎来语言爆发期,能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积累大量词汇。
发现听力有问题后,甜甜的家人没有一味地沉浸在悲伤中,而是迅速振作、面对现实,奔走于各个专业机构寻求专家的帮助,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得知运城有专业的康复机构,甜甜的家人及时咨询、了解,尽早享受到了相关政策,少走了很多弯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
早发现、早干预,抓住语言发展的黄金期,大多数听障儿童就能早日告别“无声世界”,乐享美好童年和幸福未来。
记者 郝丽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