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4-10-21
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中国主题为“管体重、强骨骼”,并倡议社会各界在疾病日之际共同传播科学管理体重、强健骨骼的理念,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和脆性骨折的发生。本报特邀盐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王晋生,为大家科普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知识。
一、认识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二、骨质疏松的危害
骨质疏松主要症状是腰背疼痛、身材变矮、骨折。导致的严重并发症是骨折,通常在日常负重、活动、弯腰和跌倒后发生,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腰背部、髋部和手臂。骨折和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流行形式
骨质疏松症正在严重危害公众健康,2018年公布的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0%;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32.0%,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据此估算,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为7000万。
四、体重对骨骼健康的影响因素
体重是影响人体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影响骨骼健康。低体重是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低体重者应积极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加强运动等方式促进体重增加。人体在健康体重或体重适度增加时,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但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时会导致骨转换失衡,使成骨细胞活性减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尤其腹型肥胖人群,腹部脂肪量的增加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与此同时,超重、肥胖人群由于行动灵活性受限,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跌倒,从而使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骨骼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国家今年出台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五、骨质疏松症预防知识有哪些?
1.哪些人群要特别关注骨质疏松的预防?
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该关注骨质疏松的预防。特别是绝经期的妇女及中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婴幼儿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与成年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骨量积累不容忽视
人体骨骼中的矿物含量在30岁左右达到最高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到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时间越推迟,症状与程度也越轻。
3.合理膳食、坚持运动可预防骨质疏松
钙是决定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饮食习惯与钙的吸收密切相关,选择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对预防骨质疏松有益。通过合理的营养和增强抗阻、力量锻炼可以促进骨骼强健,与体重或体质指数相比,肌肉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更强。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对骨骼健康最有益的运动类型是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比如举、推、跑、跳及“登台阶”等方式,可使骨骼更加强健。营养方面,建议保持均衡膳食,摄入足够的钙、蛋白质、维生素D、维生素K等营养素。
4.日光照射有助于钙吸收
充足的光照会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建议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时间,提倡中速步行、跑步、骑行等多种户外运动。
5.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
膳食结构在维持骨骼的生长、发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合理膳食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也可根据个人情况适量补充钙,钙的良好吸收,须有正常量的维生素D参与,在补充适量钙的同时应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
6.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和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以酒精量计算,成年男性和女性一天的最大饮酒精量建议不超过25克和15克。
7.预防跌倒,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是由跌倒引起。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锻炼运动负荷小,能量消耗低,有助于老年人预防跌倒和外伤,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