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三国演义》中的神来之笔

来源:时间:2024-09-26

金夏辉

在《三国演义》的众多名场面中,“三顾茅庐”称得上较为著名的一个。这是刘备和诸葛亮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刘备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依附于荆州刘表势力的刘备为了复兴汉室,求贤若渴。贤士徐庶遇见刘备后,为其推荐了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刘备带上关羽、张飞两兄弟,去拜访诸葛亮。刘备整整拜访了三次,才见上诸葛亮。最后刘备成功邀请诸葛亮出山,其麾下也因此多了一名重要的军师。彼时的刘备有些名气,年纪也比诸葛亮大不少,但他却愿意三次拜访,不曾有愠色,其礼贤下士的性格由此可见。

这个故事的知名度极高,“三顾茅庐”也成了著名的成语之一。这种影响自然也离不开罗贯中的艺术创作。对于该事件,其实《三国志》只写道,“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古语中的“三”常被用以形容“多次”,“如是者三”也是用来表达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而在早于《三国演义》的说书人版本《三国志平话》中,面对刘备的两次拜访,诸葛亮故意推脱。刘备只能在墙上留诗表意,诸葛亮有所触动。在第三次拜访中,诸葛亮当时正贪恋手上的文书。张飞对此大怒,关羽则大喝一声。诸葛亮发现了这几人,出庵相见。几人的缘分就此展开。

话本对史料进行了初步改动,而罗贯中则展开了更生动的改编,他整整用一个回合,五千多字,表现了刘备见到诸葛亮的过程。创作者将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用到了极致,读者还未曾见到诸葛亮,但其经天纬地之才,却已经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刘备第一次知晓“伏龙”,是在名士司马徽的口中,“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来,徐庶直接推荐了诸葛亮。徐庶本是刘备十分看重的人才,但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囚,两人在不舍中分离。徐庶还没有走多久,突然“拍马而回”,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还说“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不久后,司马徽再次拜访刘备,再次提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毋乃太过?”司马徽微笑,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刘备还未正式前往茅庐,他十分敬仰的两位名士,便极力看好诸葛亮。创作者借助名士的言谈,一次次提高刘备和读者对诸葛亮才能的预期。

三顾茅庐的过程更为曲折,创作者虚构了一系列神奇的故事。第一次,在前往隆中的路上,刘备听见农夫作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农夫称这是卧龙先生作的歌。刘备继续前往,来到卧龙居处,却被告知人不在。刘备正惆怅时,看见一个容貌轩昂的人走来,误以为他是卧龙。来人却称自己是卧龙的朋友。第二次,天气严寒,刘备在路上听见有人作歌,结果又认错了人,其人原来又是卧龙的朋友……如此反反复复,刘备先后将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岳父认错为诸葛亮。刘备遇到的人跟诸葛亮密切相关,无一不气质非凡,或作歌,或吟诗,但都不是诸葛亮。

在创作者的一番侧面烘托中,读者更加好奇——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揭开一层层面纱后,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刘玄德三顾草庐”与“定三分隆中决策”也成了经典的故事。文学家木心更以音乐喻之,“读三顾茅庐之第一顾——像什么?像协奏曲的引子,钢琴还没弹起来,前面已如此丰富……”此外,一些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中,周文王在渭水之滨遇见姜子牙的情节,也和三顾茅庐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听见有人作歌、将他人误认为所寻名士等。

若是对比《三国演义》其他人物,刘备招纳人才的性格更加突出。当然,其中也不乏刘备招揽人才更困难的客观原因。刘备虽然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但曹操和孙权等人物凭借其社会关系,更容易吸引人才。创作者将这种差异进一步放大,让曹操、孙权等人收揽人才的过程,不似刘备那般曲折感人。

曹操返乡后开始招兵买马,乐进、李典主动来投曹操。与曹操有同族关系的夏侯惇、夏侯渊兄弟,曹仁、曹洪兄弟,也带着人马前来投靠。除了武将,曹操麾下的许多谋士,也大多自行寻上曹操。在兖州,荀彧弃袁绍而投曹操。荀彧后推荐名士程昱,曹操派人请之。程昱很快前来拜见,还推荐了贤士郭嘉。曹操爱人才,但其招揽人才的过程,却比刘备轻松不少,也无需过分谦卑。

再说孙权的麾下人才。孙权的不少人才,更多得益于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留下的坚实基础。父亲孙坚打仗勇猛,留下基业。他又当过官,名声甚好。兄长孙策年少时,便和不少江东名士交好,与周瑜更是同岁的好友。孙策死前,说江东的内事可问张昭,外事可问周瑜。周瑜不忘孙策遗命,愿为孙权肝脑涂地,此后又推荐了鲁肃……孙权的家族在江东扎根较深,江东本土的不少人才都愿甘心追随。

为什么大多数读者更喜欢蜀汉?创作者在不同势力招揽人才的情节创作中,显然也花了不少心思。刘备凭借义气,招揽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凭借诚意和复兴汉室的志向,招揽重要谋士诸葛亮。义气、忠心和复兴汉室的统一思想,都是人们乐于见到的。此外,和其他势力相比,刘备的出身显然不够显赫,他艰难找人才的过程,也更容易引发普通人的共鸣。

而曹操、孙权与人才的连接,更倾向于单纯的利益或者忠诚,创作者没有过度强调其中的政治合法性或者深厚情谊。其实,若以魏或者吴为中心,讲述曹操和荀彧等人的精彩配合,讲述孙策和周瑜昔日的意气风发,恐怕也能写出另一段壮阔的故事。

大抵王侯将相类的小说,必有招揽人才的情节。面对此类情节,创作者大有创作的空间,罗贯中和众多民间艺术创作者创作的《三国演义》,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作典范。原来在层层铺垫中出现的人物,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原来领袖和人才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读者对他们的好感度。“三顾茅庐”虽然有不少“真真假假”的情节,但这正是罗贯中和其他创作者共同的智慧结晶。每一处“真真假假”的情节,都体现着创作者基于史实的精彩创作。 

 (《光明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